病理学是在人类探索和认识自身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科,早在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隋唐时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等著作,对病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诸病源候论》中论述金疮的症候有23种,除腕折(泛指腕部骨折与现代所指老年人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为主,亦有扭伤、擦伤的意思)外,还论述痹痛和腰腿痛、痈、疽等证候,其中一部分即属现代骨内科疾病。
古希腊Hippocrates开始,经过2000年多年的发展,直到18世纪中叶,由于自然科学的兴起,促进了医学的进步,意大利科学家Morgagni根据积累的尸检材料创立了器官病理学,标志着病理形态学的开端。11世纪以后约至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Virechow在显微镜的帮助下,首创了细胞病理学,不仅对病理学而且对整个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划时代的贡献。
近年来,病理学的发展为骨内科学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细胞和组织学的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及体循环障碍,免疫病理,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骨与关节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在骨内科学中病理变化均有新的研究和进展。人体的细胞和组织经常不断地接受内外环境各种不同刺激因子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反应和调节机制作出应激反应,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抵御刺激因子的损害。这种反应能力不仅能保证细胞组织的正常功能,而且能保护细胞、器官,乃至整个机体的生存。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多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为一定的组织改变,器官衰老及其功能、适应性和抵抗力的减退。如骨骼肌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间液体增加,肌肉失去弹性,因而功能减退;肌肉组织间有脂肪和纤维组织的生长,使肌肉成为假性肥大,效率降低,并易疲劳;肌腱韧带萎缩,并收缩而变僵硬;骨骼中有机物如骨胶原、骨黏蛋白质含量减少或消失;在长骨头部及骨盆变成海绵状态,或发生骨质疏松;矿物质过度沉着,如骨中碳酸钙及磷酸钙等无机盐增多,最终导致骨骼变脆,骨质疏松;因为齿龈萎缩,牙槽吸收,使老年人面部外貌变成瘪嘴;椎间盘吸收变薄,脊柱变短并弯曲,使老年人发生驼背,身高下降;关节软骨纤维化,关节磨损及骨化,骨囊变僵硬,活动不灵,有时关节软骨可完全损耗,致使老年人活动时仅以关节面的两端骨面进行接触;钙盐的沉着,使软骨钙化及骨化,肋软骨钙化,变脆易断。
(李晓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