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骨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辨证的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治疗法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是中医治疗骨内科疾病的原则。中药内治法用于治疗骨伤科疾病,已有几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骨内科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熏洗湿敷法 热敷熏洗是骨伤科临床常用的一种外用药物治疗法。

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各种损伤后必然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正如《正体类要·序》中所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因此,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应根据局部与整体兼顾,外伤与内损并重的原则而使用。治疗的法则是在辨证方法基础上产生的,八纲、气血、脏腑、经络以及卫气营血的辨证,都是治疗的依据。根据辨证的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治疗法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是中医治疗骨内科疾病的原则。中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方法很多,如药物疗法、针灸推拿疗法、针刀疗法、中药离子导入法、埋线疗法等,下面重点介绍药物疗法。药物治疗的种类可分内治法与外治法两大类。

(一)药物内治法

即指口服药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是通过服药使局部与整体得以兼治。中药内治法用于治疗骨伤科疾病,已有几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服药物的剂型也比较全面,可分为汤剂、丹剂、丸剂、散剂、片剂等。药物内治法:损伤性疾病一般采用三期辨证进行治疗,可按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诸病的特点采用先攻后补、攻补兼施、调理脏腑等治疗原则,其他疾病则辨证论治,常用的治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行气活血法 本法适用于损伤初期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宿伤而有瘀血内结者。常用的方剂有以活血化瘀为主的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行气与活血并重的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等。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或重于活血,或重于行气,或活血与行气并重。

2.和营止痛法 损伤中期,瘀血、气滞、肿痛尚未尽除,而继续大量应用活血行气之药又恐耗伤正气,故应采用和营止痛法。方剂有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

3.活络舒筋法 本法适用于损伤中期瘀血凝滞、筋膜粘连,或兼风湿、筋络发生挛缩、强直、关节屈伸不利者。本法主要使用活血药与祛风通络舒筋药,并配伍理气药,以达到宣通气血、消除瘀滞、舒筋通络的目的。常用方剂有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舒筋汤、蠲痹汤等。

4.补气养血法 骨内科疾病大多数发病时间长,或是年老体弱长期缺乏锻炼,日久必使体质虚弱而出现各种气血亏损,故宜采用补气养血法,使气血旺盛而濡养筋骨。补气、补血虽然各有重点,但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不能截然分开,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可致气损,故临床上常补气养血并用。适用于平素气血虚弱或气血耗损较重,筋骨萎软者。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另外,脾主四肢、肌肉,损伤日久耗伤正气,气血亏损,加之病后活动减少,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职,饮食不消,也会出现筋骨损伤修复减缓,脉象虚弱无力等。故还应采用补养脾胃,以使气血生化有源。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健脾养胃汤、归脾汤等。补气养血法与补养脾胃法虽为两法,但总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根本,故列为一法更加简明扼要。但临床上应根据情况辨证施治。

5.补益肝肾法 又称强壮筋骨法。肝主筋,肾主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损伤后期或慢性劳损或年老体弱者常用此法。肾有肾阴肾阳之分,肾阴肾阳又互相为用,故《景岳全书》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就是告诉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区别,又要重视它们的相互联系。同时,肝为肾之子,《难经》曰:“虚则补其母”,故肝虚者应注意补肾,此即滋水涵木法。常用方剂有壮筋养血汤、左归丸、右归丸等。

6.温经通络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劳者损之。”损伤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因年老阳气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或损伤日久失治,气血凝滞,风寒湿邪滞留。血气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流行畅利。故本法使用温性、热性的祛风散寒除湿药物,有时佐以调和营卫或滋补肝肾之药以求驱除留注骨节经络之风寒湿邪,使血活筋舒、关节滑利、经络通畅。常用方剂有麻桂温经汤、乌头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

7.清利湿热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湿热之邪入侵,留滞经络肌肉关节,出现肢体关节红肿热痛,本法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解除停留在经络关节中的湿热之邪。常用的方剂有加味二妙散、宣痹汤等。

(二)药物外治法

是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放置在体表或损伤部位,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发挥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在骨内科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神农本草经》、《五十二病方》等著作中就有记载。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也介绍了许多药物外用法治疗骨关节损伤。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已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敷贴药的方法。清·吴师机的《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说明了药物外治法的重要性。临床外用药物大致可分为敷贴物、搽擦药、熏洗药与热熨等。

1.敷贴法 是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于病变局部从皮肤吸收,使药力发挥作用。常用的有药膏、膏药、药散三种。

2.搽擦法 始见于《素问·血气形志篇》:“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醪药是配合按摩而涂擦的药酒,搽擦药可直接涂擦于伤处,或在施行理筋手法时配合推擦等手法使用。

3.熏洗湿敷法 热敷熏洗是骨伤科临床常用的一种外用药物治疗法。早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就有记述,古称之为“淋拓”、“淋渫”、“淋浴”。是将药物置于锅盆中加水煮沸后熏洗患处的一种方法。即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适中后用药水浸洗患处。

4.热熨法 是选用温经祛寒、行气活血止痛的药物,加热后用布包裹,热熨患处,借助其热能作用于局部,或循经通达五脏六腑,以发挥治疗各种骨伤科病证的方法。早在《普济方·折伤门》中就有“凡伤折者,有轻重浅深久新之异,治法亦有服食淋熨贴之殊”的记载。民间常用一些热敷法,如用粗盐、黄砂、米糠、吴茱萸等炒热后装入布袋中加热后熨患处,也有用葱姜豉盐炒热,布包掩脐上治风寒,这些方法简便有效,经济实用,适用各种风寒湿型筋骨痹痛等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