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背肌筋膜综合征又称项背纤维织炎或项背肌筋膜炎,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和软弱无力等症状。常累及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等。
【流行病学】 可发于各年龄段,常见于中老年人。
【病因病理】 项背部肌筋膜综合征是因肌筋膜组织的突然损伤或慢性劳损后形成的,损伤性炎症反应是其病理基础。还因在肌肉筋膜、结缔组织内存在着一个“过敏”的病灶(或称过敏区域),引发点(区)成为一个有害刺激的发源点,继而引起不正常的冲动,使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产生反射痛和伴随的疼痛症状。
关于引发点(区)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还很少了解其确实的组织学结构、病理组织学形态及生理学机制等问题。根据临床取得的肌肉、筋膜等活体组织研究,发现引发点(区)有如下改变,如脂肪浸润、纤维细胞增生、肌纤维细胞核数目增加、肌横纹消失等。
许多临床观察说明,项背部肌筋膜综合征的病因中,外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超负荷疲劳的基础上受凉、受潮等刺激,也是项背部肌筋膜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引发点(区)疼痛的发生,不仅可以因局部加压而加重,还可因牵拉周围结构的热、冷刺激,以及短波、适热、超声等物理因素刺激而加重。
【临床表现】 项背部肌筋膜综合征的症状最为重要的是疼痛,尤其是围绕肩胛周围肌肉起止点有相当固定的压痛点,常常可依靠解剖知识而确定有炎性变的肌肉。
患者所诉述的疼痛也有不同,如钝痛、酸痛、胀痛、轻重不等等现象。少数疼痛严重者可难以忍受。
项背肌筋膜综合征引起的疼痛也有引发的特定部位,在中老年人中尤为多见。首先表现肩部症状,多出现在活动或姿势改变时,肩胛带下垂时尤易致病。患者常因肩部疲劳或肩部过度负荷损伤后而引起,初时感肩部深部疼痛,以后范围逐渐扩大,并还因肌痉挛而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甚至有误诊为肩周炎者)。在体检时可清楚检及肩胛内上角及胸后壁的明确引发点(区)的疼痛。
【辅助检查】 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化验多在正常范围内,血沉或抗“O”有时稍增高。
【诊断】 项背部肌筋膜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因此,诊断也应从疼痛特征、压痛点、引发疼痛点(区)等诸方面入手,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找出引发病点(区)。作为诊断依据的引发点(区)的临床确认,要具备以下三个标准:
1.跳跃征 受累区在检查按压时,可引起患者惊跳或躲避退让。
2.疼痛结节或疼痛索条 多数患者可检及,在仔细按压触摸时可在受累区的肌肉上或肌肉中发现这一异常。
3.局封或局部麻醉 局封或局部麻醉后如果疼痛消失,即可确诊为肌筋膜综合征。
【鉴别诊断】 应与神经系统、脊柱的疾病、脊椎旁的相关疾病鉴别。
【治疗】
1.理疗 可选用蜡疗、红外线照射、微波等。
2.手法治疗 用两手拇指或手掌,自大椎穴由上而下,经下肢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施行揉按,然后重点揉按腰脊两旁肌肉。以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按揉并在激痛点的内上方自脊突旁把骶棘肌向外下方推开,直至髂骨后上棘,如此反复操作3~5次。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
3.药物治疗
(1)疼痛症状较明显可用抗炎镇痛类药物,如复方氯唑沙宗片,口服,缓解肌肉痉挛,或外涂酮洛芬凝胶。
(2)中药:随证分别用独活寄生汤、身痛逐瘀汤、补肾活血汤加减。可用麝香止痛膏,伤科膏药等外贴,或采用中药熏蒸、透入。
4.针灸 取阿是穴、委中、承山、后溪穴等,强刺激手法,留针10min。
5.封闭 在痛点注入2%利多卡因2~5ml,加入醋酸泼尼松龙25mg,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手术链接】 只适用于病情严重、疼痛剧烈者,单纯筋膜炎者需做软组织松解术,有痛性筋结或筋束者应将其切除。
【预防保健】 注意适当休息、调解体位及改变不良工作姿势。局部热敷理疗。避免受凉、感冒。加强项背肌功能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体操、养身功、太极拳等。练功疗法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研究进展】 卢振和、黄乔东等应用射频治疗肌筋膜综合征,高频率电流通过电极,在组织内形成蛋白凝固灶,达到分离组织粘连、松解挛缩和促进局部组织血流供应,毁损局部增生末梢神经的作用,机械消除肌筋膜触痛点,可有效防止加重和复发。不同部位肌筋膜疼痛的射频松解治疗可1次或隔1~2d后进行,同一部位的治疗需等待1~2周,检查局部穿刺点反应消失并明确肌筋膜残余触痛点再补施射频松解治疗。治疗后4周开始体育锻炼以巩固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