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舟骨缺血性坏死又称Preiser病,由Preiser于1910年首次报道5例手舟骨骨折后出现手舟骨囊形变,他认为造成此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外伤性营养障碍所致。本病主要并发于手舟骨骨折后,与其血供受损相关。
【病因】
1.手舟骨的解剖及血液供应:手舟骨位于近排腕骨的桡侧,跨越腕中关节,外形略长呈舟状,手舟骨有五个关节面,近端凸出之关节面与桡骨相对,远端凹形关节面与头状骨相连接。内侧关节面与月骨相对,外远侧与大小多角骨均有关节面相连接。手舟骨的大部分为软骨所覆盖,仅在掌侧的手舟骨结节及背外侧的腰部无软骨,此处是韧带的附着处,手舟骨的营养血管由此进入骨内。由腰部进入的营养血管供应手舟骨近侧2/3~3/4的血运,由手舟骨结节进入的营养血管供应手舟骨远侧的1/4~1/3,手舟骨腰部骨折易损伤手舟骨的血液供应,发生手舟骨的缺血性坏死。
2.本病常并发于手舟骨骨折后,与骨折的类型有关,手舟骨结节及近端的骨折较少发生本病。而手舟骨腰部骨折因损伤了手舟骨近端的血供,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临床表现】
1.有腕部外伤病史,伤后腕关节疼痛、无力,关节活动障碍,腕关节局部肿胀,鼻烟窝压痛及腕关节屈曲、背伸受限。腕关节桡偏时出现关节疼痛。
2.X线检查早期可见手舟骨的密度增高,有骨质破坏、囊形变及骨碎裂的表现。晚期可见腕关节间隙变窄,周围骨质增生等创伤性关节炎的征象。
【诊断】 依据腕关节外伤病史、临床表现及典型的X线征象,可得出手舟骨缺血性坏死的诊断。
【治疗】 本病早期病变不严重,无手舟骨塌陷及创伤性关节炎的表现,可采用伤肢外固定、积极功能锻炼及活血化瘀的中草药等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治疗。如经观察仍无效,可采用骨钻孔减压、血管植入及局部植骨术。手舟骨骨折近端发生坏死、骨碎裂者可行手舟骨近端摘除,以防止磨损周围关节软骨,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晚期手舟骨缺血性坏死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疼痛明显,严重影响关节的功能时,可采用腕关节融合术加以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