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春,字文耀,1898年11月13日出生。祖籍宁波市旧慈溪县县城西乡魏家桥村(现归属余姚市二六市镇)。早在幼小时,魏长春目睹其父蒙受疾病煎熬,萌发了长大学医的愿望。15岁时,虽学医心切,但家中经济拮据,难以支付昂贵的学金,于是由邻友介绍,前往浙北石门镇天生堂药店学习药业。
药店徒工白天担负着加工炮制、接方配药的繁杂工作和各种琐碎的杂差,夜晚则独卧店铺值班应急,很少有休闲的时间。但魏长春因有志学医,遂托药店经理介绍,于该店坐堂医师姚精深诊余空闲之机,问津讨教,从此走上自学中医的历程。白天利用切药配方之便,品尝各种药物性味,了解诸医的处方用药特点、服后效果,并择要抄录有效病例的脉症方药。晚上则认真诵读、摘录姚师借予的方书典籍,时时揣摩姚师授予的诊断处方知识。争分夺秒,日积月累,1916年初,3年药业满师时,魏长春不仅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药工的各项技术,而且也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中医学知识。返家后,由其岳父托人推荐到宁波市楼沿富春堂药店当职工。
1916年6月,悬壶宁波鼎新街的浙东名医颜芝馨,由于门人张之济学习期满得准自行开业,失去助手,而颜夫子因右手风瘫写字不便,急欲觅寻一懂得医学的人协助抄方。魏长春闻讯后喜出望外,急忙拜托该店坐堂医师引荐,得准免费从学。在随诊期间,魏长春曾患天花,但在初愈之际,即挑灯夜读,钻研医理。事被颜师所知,更为器重。颜夫子平日虽诊务繁忙,但一有空暇,即循循教导,授业施教,解惑答疑,剖析案例。魏长春在短短的两年中,长进很快,得窥堂奥。但因家境所迫,只得恳请恩师准予提前结业,并于1918年6月借资购入旧慈溪县县城(现为宁波市郊慈城镇)原尚志路84号寓所,挂牌行医,时年20岁。
初开业时,因年轻不为人所熟知,来诊者不多。旋得慈城卫生堂药店店主聘请,在该店定期坐堂为农工义务诊治。由于魏长春看病时比别人更谦逊负责,详察病情,细心辨证,大胆用药,不仅不计较报酬高低,还经常步行出诊,上门随访,总结经验教训,虽出道不久,但因曾从名师,疗效显著,数月后就诊病人与日俱增。
次年6月,宁波药业商贾庄某,因两子患时疫在一周内先后殂殇,庄某悲伤劳顿过度,寝食不安,复感寒邪,突发呃逆。曾请本县及宁波医家多人诊视,均不见效。至此,医家都认为是喉痧热毒疫症,实难救治。庄家在一筹莫展之时,抱着勉强的态度请魏长春诊治。魏长春根据患者体肥气虚、久患脱肛、脉大无伦、舌红无苔等所现症状,断为病由内外俱伤、阴竭阳浮所致,故身虽热而足冷,喉虽痛而便溏,阴阳枢纽分离,危殆立至。其治当速进温肾纳气、引火归元之剂。至夜半患者呃止、气平、能寝、思食,脱离险境;翌日加入填阴之剂,连服八剂后诸证皆平,再以平补方调治,20日后康复。魏长春以初出茅庐之人,能力排众议,治愈重危险症,博得广大病家和医界同仁的一致好评,从此声誉大振,门庭若市。
魏长春在开业行医之时,即牢记颜夫子“读书要留札记,处方要留方底”的嘱咐,每读一书都笔录心得,每诊一病均留方底。诊余,则根据治疗效果随时总结,寻找短处,细心研究,反复推敲,据此制订下一步的治疗措施,并定期将治学、临证情况向颜师口头或书面汇报,请求再予教诲。在声誉已著、诊务繁忙之后,亦一如既往,谦虚谨慎,热忱服务。
1920年,宁波各县中医界同仁联合发起成立了宁波中医学研究会,定期举行聚会讲座,互相激励,培育人才,不久后慈溪县也成立了中医学研究会。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全国卫生委员会上,余岩等提议废止旧医,并制订了取缔中医的六项措施。3月17日全国各地中医界组织联合会向南京政府请愿,强烈要求取消这个提案。魏长春在宁波、慈溪中医研究会的统一部署下,亦奋起抗争,奔走呼号。南京政府见中医界人数众多,同仇敌忾,未敢断然取消中医,不得已于1930年重新发布对中医仍保留有种种限制的国医组织条例,同意建立中央国医馆。在这10余年中,魏长春通过参加宁波、慈溪两级中医研究会的活动,提高了自身的学术修养、医疗水平,结识了各地名医、学者。
1934年慈溪老一辈名医张生甫、严鸿志等均已相继仙逝,中医学研究会已易名为国医公会。魏长春古道热肠,兼任公职,与同仁们一起编印《中医研究》小报、《慈溪医药月刊》,分发各地。同年,魏长春初出道时曾坐堂的卫生堂药店,由于资金不能周转,准备变卖关闭。魏长春鉴于医药相连、唇齿相关,就毅然决定与人合资买下此店,并易名为回生堂,冀以重振昔日盛荣。在初建时由于尚未物色到合适的人选,魏长春曾自兼经理数年。诊务之余,药店中的大小事务均须过问,经年累月,惨淡经营,不辞劳瘁。
1935年,魏长春选择历年治案182例,分门别类,编成《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四卷,得到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绍兴名医曹炳章的赞赏、支持,对每个案例详加审阅评按。同年11月,此书由杭州弘文印书局正式付梓,在津、沪、晋、苏、杭、甬、绍等地发行。又承忘年之交、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无锡名医周小农推荐分赠全国各地名医,得到众多名家好评。如中央国医馆副馆长北平名医施今墨曰:“医贵能多读书,及有能治病之证据,验案类编,从实验中来,实深钦佩。”此外,上海、天津、四川、长安等地名医如陆渊雷等都有信函或者书刊寄来,互相切磋,从而使魏长春扩大了视野,洞悉了全国中医发展的动态,获得了众多宝贵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凋敝的中医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0年8月7日,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团结中西医”作为新中国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为中医事业的复苏洒下甘露、注入生机。魏长春虽年过半百,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并当仁不让,主动地挑起了重组县中医学会和重开中医学术活动新局面的重任。1951年5月,魏长春采集近代各家书报论文序跋之精华,编成数万字的《现代中医》讲稿,出资请人誊刻油印,分发县内中医界同道。又着手修订30余年来批阅过的854种9483卷医籍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汇编成《中国医学法门》书稿。全书共分26类,内容广博,是魏长春当年为振兴中医不遗余力的见证。
1954年,慈溪的建制发生变化,在原慈溪县中医学会自行撤销后不久,魏长春即被补选为余姚县中医学会副会长,后又被选为余姚县人大代表。同年又代表余姚县中医界同仁出席在杭州市召开的全省中医工作代表会议,不仅与到会的各地代表一起讴歌党的中医政策,也大胆批评地方有关部门和领导歧视排斥中医采取的错误倾向。
1956年初,魏长春响应政府号召,在当地参加县属全民所有制医疗机构工作,筹建新开设的中医科。同年6月,接受省卫生厅聘任赴杭参加筹建省中医院。翌年初,被任命为省中医院副院长,时年59岁。
在赴杭的第1年中,魏长春单身一人,吃的是食堂饭,住的是两人一间的简陋宿舍。从不过问家务的花甲老人,不仅要看病开会,而且还要料理个人生活琐事,但是魏长春想到晚年还能亲眼目睹中医事业走上蓬勃发展之路,他兴致高昂,每天起早摸黑,孜孜不倦,与各地来杭的名老中医齐心协力,创建中医病房,带徒传技,承担全省首届“西学中”班的教学任务,并带头重温中医经典,积极撰写论文书稿,繁荣中医学术活动。
“文革”前的十年是魏长春一生中最有作为、最有意义的十年。由于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和重视,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仰,所以每天都是精力充沛,干劲冲天,在繁忙诊务之余经常加班加点外,编著了《魏长春医案》《增补〈医学达变〉》等书稿,还主动承担起总结介绍部分已故宁波地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任务,向有关的个人一一发函,征集医案、医话等资料,着手编写《宁波中医经验汇编》初稿。1963年初夏,宁波市卫生局组织有关人员收集、整理《范文虎医案》一册,专人送往杭州,请魏长春审阅。在长达2个月的炎夏,魏长春每天早起晚睡,全神贯注,几乎为全部医案加了按语,其中多数按语的字数均超过了原案的字数,个别按语的字数甚至超过原案字数的3倍。最后又为全书写了附有十一条详尽注释的“按后记”。
1966年秋,魏长春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和“封建儒医”,被抄家挂牌、批斗游街、削减工资与勒令劳动。古稀之年的魏长春在遭受没完没了的批斗之后,又被剥夺了行医的权利,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同年魏长春又被“造反派”带往东阳横店,一边接受“批判”,一边为贫下中农看病。他面对一大批等待就诊的病人,想到在如此恶劣的境遇下,还有这么多人相信自己的医术,感到极大的宽慰,更有信心忍受煎熬,等待“解放”。
1968年底,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抓革命,促生产”,日常医疗工作人手紧缺,院“革委会”就让魏长春等一批“死老虎”重新上班看病。从此除了各类批判会须场场到会陪斗外,平时几乎无人过问,又可以开始阅读与临床有关的医著了。从1974年初起,魏长春还在“文革”中第一批恢复发行的科技刊物《浙江科技简报(医药卫生部分)》上先后发表了不少实用性较强的文章。
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春天,魏长春被彻底平反,恢复原职,而且被卫生厅确定为急需抢救学术经验、配备助手的中医专家,12月,魏长春又被选为省政协第四届常委。此后,魏长春即以实际行动来弥补十年浩劫所耽误的时间,日夜鞭促,亲自挑选案例,阐述要点,提供文献索引,及时审阅助手所写的按语,至1978年国庆节前就完成了十几万字的《魏长春医案》续编初稿。所有治愈案例均系单用中药,从中显示了中医中药在治疗疾病上的独到之处和灿烂的前景,也显示了魏长春扎实的功底。次年3月,浙江省召开了首次科技大会,《魏长春医案》续编初稿获得了省科协授予的科技进步三等奖,魏长春个人则因“在科技工作中作出了显著成绩”而被授予省级“先进科技工作者”的嘉奖。
魏长春从医历程中的严谨求实的作风有口皆碑,早在1936年,魏长春编写《研医熟思录》医话,其中有一则题为“自觉错误登门更方”。1991年8月23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江苏老中医江一平撰写的《警醒后世,感人至深——魏长春〈研医熟思录〉读后》,认为在“重读此稿后,仍倍感亲切,崇敬之情,久久不能自已”,魏长春“能自承误诊而前往病家更方换法,实属少有”,“这种不隐晦差错,不庇护自己短处的风格,是为医界崇敬的”。
1975年12月,浙江省中医院病房收治了一位因吞服12斤重大青鱼的胆汁而致急性肾衰竭、尿少、神昏的病人。当时魏长春诊视后按中医传统开了处方,回到家中自觉不够满意,就重新翻阅书籍杂志,查到有人用青果、苏叶治疗此症曾获显效时,立刻又赶赴医院病房,在原方中添入以上两药,使病人一剂后即有起色,40天后痊愈出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魏长春不仅严于律己,而且诲人不倦,在带教中一举一动都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每周1或2次半小时授课,均是提前到院,决不影响开诊。在切脉、望舌、按腹、问诊时,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态度端正,不得嬉笑马虎,病史记录必须详细准确,处方药味强调遵照中医“君臣佐使”排列顺序书写。平时除剖析病例、阐解处方外,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学习笔记、诊治心得交给学生传抄。因此,大凡跟过魏长春学医的人,总能获益甚多。
魏长春先受姚师启示,师法长沙,深感仲景辨证条分缕析,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继随颜师,熟谙温热,领悟到时方派治病参合天时、地理、人事,用药稳健轻灵的特点。悬壶后又博览历代医著,旁通东垣、丹溪、景岳诸家,并对近代医学书刊及其他医生和群众中的医药经验加以采撷记录。认为历代医家的学术观点、用药特点之差异,与其师承、环境、受诊对象不同密切相关。若能由博返约,择善而从,化裁得法,均可视为南针,引为借鉴。魏长春深知注重临床实践是提高自身学术修养及医疗水平的源泉之一,故既善于从获效病案中总结经验,亦善于从失治案例中吸取教训。正是由于这种锲而不舍的冶学精神,善于探索、博采众长的治学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才使魏长春临床治病能够汇通诸家、应付自如、灵活变通、独具匠心。
见病亦见人,这是中医的诊疗特色,甄别人的个体差异是弘扬中医学术精华的有益之举。因此临证必须审察体质之阴阳、寒热、燥湿、强弱等特性,因人制宜,立法处方,选药定量。方药运用经验是先哲治学临证的结晶,亦是提供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只有有的放矢、知常达变,才能药中肯綮、恰到好处。选药须主次有别、轻重有度、取利避弊、配合得当。治病妙在辨证,切不可单按西医诊断、病理对号入座,执守呆方,或仅据药效,杂药乱投。魏长春临证常独具灼见,力挽沉舟。历年来在古方选用、加减、穿合、变通,及创订效方等方面均积有丰富的经验。
强身延年是人们普遍的愿望,也是医师应该研究的课题。早在“文革”前,魏长春曾就摄生、食疗编写过资料。1978年再次撰写了《对祖国医学关于摄生保健的体会》一文。此后又连续刊出《食疗浅说》《食疗歌赋》《保精护肾为养生颐寿之要务》等文章,魏长春在养生保健方面起步甚早,影响颇大。
魏长春从医60余年,不仅以术济民,而且以著作传世,撰写了大量书稿,其晚年的力作《中医实践经验录》一书最能体现其学术见解与成就。已故名老中医徐荣斋教授在该书“校勘记”中作了扼要而中肯的评价,“我深佩魏老辑录之勤,半个世纪多不稍懈。罄其学验,迪启来人,宜其求治者接踵,进修生满座,我亦私淑魏老述作之富,是吾浙曹炳章后之第一人也”,“篇篇从实践中来,句句从肺腑中出,因此议论平易近人,学理精当可用”。
魏长春在“文革”前早被群众视为省城的四大名医之一。“文革”后,魏长春作为医界耆宿声誉更著,在北京、上海、安徽、广州、山东分别刊梓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著名中医学家学术经验》(第一辑)、《现代中医各家学说》《当代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荟萃》《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等丛书中均列有专节。1987年4月12日,魏长春以89岁高龄谢世后,由于从学者遍及各地,其影响日见深远。1998年11月,“纪念魏长春百年诞辰暨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反响极佳。对此,《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均做了报道,并指出“他颇具流派特色的学术经验在浙江乃至全国中医界都具有较大影响”。
魏长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0余年了,但他的治学精神和治病经验将长存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