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从这个“本”字可以悟出许多治宜。首先,治病当以元气为本。治疗时要随时顾护,勿使元气受伤,防汗吐下药力过猛使元神衰脱,应预先佐以辅药。
治病以体质为本。寒体患热病,治药不宜过分寒凉,为防外感热退阳伤,要预先加一二味照顾病人寒体药,使病愈无后遗症。若病人阴虚热体患寒症,驱逐风寒之药,不宜辛温猛烈,只宜甘温甘润药品治疗,服药后饮薄热粥汤,盖被取汗,使风寒从汗解对阴虚热体津液不伤,续方宜甘淡养胃药善后。
治病要按照四时气候为本。用药好像四季所着衣服,单夹棉的更换,这就是“因时制宜”的道理。
治新病,要细察兼症夹症,切忌只治新病,不注意旧病兼症夹症后遗症。久病及复症,若能注意加入药味兼治,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新旧病症皆愈,最合治疗理想,亦是治病求本的问题。
治病要注意胃气强弱,对药性有毒无毒及药量重轻,用法有通权达变为本。
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患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治疗皆以调气为本,这调字主要是调和内脏气血,气血调和,则虚者自复,郁滞者自通。体会到《内经》“治本”一言,还可以引申到许多方面去。
(1)治病要明白病因,久病病情已被杂药乱投所干扰,变症百出,必须细心照顾病人胃气,施以治疗,使病源清楚,病可渐瘥。
(2)病有兼症,夹症,职业病、地方病的不同,在初诊时,必须详察体质性情,问明过去病史,目前起病原因,切勿以病名作治疗根据,而犯头痛治头足痛治足的流弊。对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必须详辨阳脏阴脏,性急性缓,疗法不同。居高地者多风燥证,居低湿地多湿热证,胃纳强者,可进重剂猛药,胃纳弱者,宜用芳香轻剂。中气虚者适用升举,阴虚火炎宜用滋阴降火。有久病体虚夹新感,必须标本并治,若治标忘本,易成脱证,专从滋补,留邪成损。《内经》所谓“毋虚虚,毋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实为医家治病南针。
(3)凡外感伏气证,初治体温不高,服药后反而热度增高者,是伏邪外达,病势转松的佳兆,切勿惊惶。乱投清热药,反为使其病势转移,邪从里达表,乃药之对病能起因势利导的作用,以顺病势为首要。
(4)治病方法,以扶助病人元气,放病出路为主。治病首要明了同病异因,治法不同,大忌乱用成药。譬如干咳嗽亦有痰闭证,岂可误认肺痨,滥用滋阴润肺及止咳成药,反而留邪成损,俗谚所谓“伤风不醒变成痨。”此是外感留邪成损。吴澄(吴师朗)所著《不居集》就是治外损病专书。
(5)胸痹作痛,亦有因外感六气内袭,胸脘气机失畅,仲景以薤白瓜蒌汤为主方,使气畅郁通,顾护胸中大气。今人好用麻醉药止痛,或多用香燥药耗气劫液,不但使胸脘大气受伤,而且津液亦被消耗,外邪入里,成器质病。溃疡病出血,多是气郁血滞,郁而不达,内攻成病,薤白瓜蒌汤亦可用。(注:市售瓜蒌,古名栝蒌,市售栝蒌,古名叫王瓜,所以从实际写瓜蒌为宜。)
(6)疟疾病症外感居多,古人善治疟者,首推王孟英。因他善治外感,以分清营卫气血,扶气液,驱伏邪,不重截疟而重达邪,使邪去正安,病愈而无遗邪。今人好用成药,止疟虽速,容易遗留后患,结成疟母块,使脾大。所以我认为要病好得快,勿可留病根。
(7)治瘦弱小儿,必须细询父母有何隐疾,查明先天病根,其母妊娠时有何病证?如果营养失调,极易影响胎儿发育,哺乳期乳汁是否充足?亦是小儿瘦弱的原因,同时食积痰涎亦能成疳积,切忌滥用成药专主杀虫,不辨病因,为害匪浅。
(8)治水肿症要辨明体质,有无宿病?既要利水,亦要照顾肾脏元气。若不顾元神,只顾攻下逐水,会影响肾功能的恢复。观肾气丸作用,注重在肾脏气化,使水液自然通行,不以猛药攻下,深具至理。而且药物配伍,有补又有通,不猛攻,不呆补,总以驱邪存正,不留后患,为根本要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