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液的成分和渗透压

体液的成分和渗透压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Na+,占90%以上,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主导作用。各部分体液的溶质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而水却可迅速地通过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壁流动,流动方向取决于渗透压及毛细血管内的流体静力压。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壁,均匀分布于各种体液中,因此虽能产生渗透压,但不影响体液容量的分布。由于各部分体液的渗透压最终会达到平衡,因此测定血浆渗透压,即可反映全身体液的渗透压。

一、体液的成分

体液由溶液组成,其溶剂是水,溶质主要为电解质及少量非电解质。细胞内、外液所含溶质有很大差异。

(一)细胞外液的成分

1.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Na,占90%以上,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主导作用。其次为K、Ca2+、Mg2+等。

2.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阴离子是Cl,其次是及有机酸和蛋白质。

(二)细胞内液的成分

1.主要的阳离子是K,K大部分处于离解状态,维持着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其次是Na、Ca2+、Mg2+,Na在细胞内液中的浓度远远低于细胞外液。

2.主要的阴离子是和蛋白质,其次是、Cl等。细胞内的有机阴离子分子量较大,不易通过细胞膜,可使细胞内液溶质保持相对恒定。

新生儿除了在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而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外,小儿体液电解质的组成与成人无显著差异。细胞内、外液之所以能保持其溶质有很大差异,除了细胞膜对各种溶质具有不同的通透性外,也与溶质转运方式各异及细胞生理活动有关。例如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即钠泵,可主动将进入细胞内的Na泵出至细胞外,以与细胞外液中的K进行交换。使细胞内液的K浓度为细胞外液的25~30倍,细胞外液的Na浓度为细胞内液的10倍。

除血浆蛋白因分子量较大,不能从毛细血管壁渗出至间质液,其他成分均能渗透,因此细胞间液与血浆液的其他成分是相同的。

各部分体液的阴阳离子的毫当量(mEq)浓度是相等的,以保持体液的电中性。

二、体液的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与该溶液单位体积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多少有关,而与溶质种类无关。每一毫摩尔分子(mmol)电解质离子或非电解质离子,在溶液中所产生的颗粒数是相等的,其所产生的渗透压也相等。将1mmol电解质离子或非电解质离子所产生的渗透压称为1毫渗分子(mOsm)。人体在生理状态下,体液渗透压保持在280~310mmol/L,在此范围内称等渗,低于此范围的称低渗,高于此范围的称高渗。

各部分体液的溶质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而水却可迅速地通过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壁流动,流动方向取决于渗透压及毛细血管内的流体静力压。细胞内外液间,水由渗透压低的一方流向高的一方,直至各部分渗透压达到平衡,例如人饮用较多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水即由细胞外液流向细胞内液;而久未饮水引起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水即由细胞内液流向细胞外液,直至细胞内外液渗透压达到平衡。毛细血管中的血浆蛋白所产生的胶体渗透压,使组织间液水流向血管内;而血管内的流体静力压(来自心脏泵血压)使水流向组织间液。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流体静力压高于血浆蛋白胶体渗透压,使水从毛细血管流向组织间液;而静脉端正相反,其流体静力压低于胶体渗透压,使水又回到血管中,最终使血浆区与组织间液保持渗透压平衡。由此可见,各部分体液的溶质量是保持其各自容量稳定的必要条件,Na是保持细胞外液容量、K是保持细胞内液容量、血浆蛋白是维持血浆容量的主要溶质。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壁,均匀分布于各种体液中,因此虽能产生渗透压,但不影响体液容量的分布。由于各部分体液的渗透压最终会达到平衡,因此测定血浆渗透压,即可反映全身体液的渗透压。Na是细胞外液的主要电解质,与其相应的阴离子Cl一起所形成的渗透浓度,可占血浆渗透浓度的90%以上,故根据血浆Na浓度用以下公式可大致推算出体液的渗透压:体液渗透压(mOsm/L)=[Na](mmol/L)×2+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