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干姜附子汤证

干姜附子汤证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干姜附子汤为单捷小剂,有单刀直入之势,可使将散之阳气,很快回复,转危为安。本案李氏未明言系伤寒误治所致,原仲景方通治伤寒杂病,只要辨证不误,均可随证施用,此案即可作如是观。《伤寒论》中,每有不治难治之证,许氏精伤寒,往往能治,所谓不治,原非定论。本案仲景谓为难治,故无治法,亦无药方,许氏投以姜附汤而愈,可补《伤寒》治法之不逮。

☆ 李东垣医案:治一人,恶热目赤,烦渴引饮,脉七八至,按之则散,此无根之火也,与姜、附加入人参汤服之愈。

干姜3克,生附子6克(先煎2小时),人参6克。

★ 寥笙注:本案为阳浮于上阴虚于下之证。患者恶热目赤,烦渴引饮,纯是一派热象,类似阳明经证。惟脉数七八至,按之则散,乃假热真寒之象,故用姜、附回阳,人参益阴,使阴阳相抱,则烦渴除而脉之散者亦敛矣。本方为四逆汤去甘草而成,干姜、附子大辛大热回阳,因阴寒特盛,阳气大虚,故不用甘缓之甘草,以免缓和姜、附的作用。干姜附子汤为单捷小剂,有单刀直入之势,可使将散之阳气,很快回复,转危为安。本案李氏未明言系伤寒误治所致,原仲景方通治伤寒杂病,只要辨证不误,均可随证施用,此案即可作如是观。

☆ 许叔微医案:治一妇人,得伤寒数日,咽干烦燥,脉弦细,医者汗之,其始衄血,继而脐中出血,医者惊骇而遁。予曰:“少阴病,强汗之所致也。”盖少阴不当发汗,仲景云:“少阴强发汗,必动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出,或从耳目出,是为下厥上竭,此为难治。”仲景云无治法,无药方,余投以姜附汤,数服血止,后得微汗愈。

炮干姜3克,生附子6克(先煎2小时)。

★ 寥笙注:本案为少阴强汗出血证。少阴病为气血两亏证,如不辨证而强汗之,阳虚之体必亡阳,阴虚之体必伤阴。患者得伤寒数日,咽干烦躁,脉弦细,前医认为三阳表证而汗之,此误也。此案始则衄血,继则脐中出血,为误汗阳气益虚,阳不固阴所致,故用姜附汤回阳,阳能固则阴血自止。《伤寒论》中,每有不治难治之证,许氏精伤寒,往往能治,所谓不治,原非定论。本案仲景谓为难治,故无治法,亦无药方,许氏投以姜附汤而愈,可补《伤寒》治法之不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