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瘀留肠道论治
【病案】 患者,男,59岁。因便次增多1年来诊。自诉每日大便4~5次,有时夹有黏液脓血,饮酒或食辛辣之物后加重,伴下腹部隐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弦细。纤维结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瘀留肠道之泄泻。遂以膈下逐瘀汤为治。
处方:五灵脂12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牡丹皮12g,赤芍12g,台乌药10g,延胡索10g,香附10g,枳壳10g,炒山药15g,地榆炭12g,荆芥炭12g,薏苡仁3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配合药物灌肠。
二诊:服药3剂后,大便不带脓血,然每日大便仍3~4次。原方去川芎,桃仁,加白茯苓12g,白术12g,升麻5g,柴胡15g。继服并灌肠。又服20剂而愈。
【按语】 溃疡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认为属于血瘀于肠道,影响肠道泌别清浊之功所致。膈下逐瘀汤是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为治“肚腹血瘀证”而设,故而用之。药证合拍,而功效立见。(陈庆华.肛肠病从瘀论治. 山东中医杂志,2000,4:245)
★ 从血瘀肠络湿热蕴结论治
【病案】 患者,男,52岁,2002年10月30日初诊。患腹痛腹泻2年余,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虽屡服中西药治疗,未愈。1个月前因饮食不慎,导致腹泻加重。症见腹痛,伴脘腹痞闷,大便每日4~6次,有时带血,黏液较多。大便镜检:黏液便,红细胞(+),脓球(+)。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充血,并有浅表溃疡3处。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查舌质紫暗,舌体有瘀点,舌苔黄而微腻,脉沉弦。证属血瘀肠络,湿热蕴结。治宜活血化瘀,祛湿清热之法。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0g,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三七粉10g(冲),牡丹皮10g,延胡索12g,炒薏苡仁20g,蒲公英20g,白芍15g,枳壳12g,山楂炭20g,焦槟榔15g,黄连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8剂后,腹痛腹泻大减,大便每日2~3次,黏液减少。嘱原方继服10剂。
三诊:药后大便转黄,每日1~2次,腹痛及脘腹痞闷消失,饮食增进。仍以前方减山楂炭、焦槟榔,间断加党参、白术、陈皮、茯苓、乌梅、炙甘草等健脾益气敛肠之品。继服10余剂,诸症消失,大便化验正常。观察半年余,未复发。
【按语】 溃疡性结肠炎系现代医学名称,属中医泄痢、肠澼等范畴。本例腹痛、腹泻2年余,根据其腹痛,便溏并夹有黏液,时而带血,舌质紫暗,苔黄微腻,脉涩等,辨证为久病血瘀肠络,湿热蕴结。故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理气行滞;加牡丹皮、三七合赤芍又能凉血止血;黄连、蒲公英清肠中蕴久之毒热;薏苡仁健脾利湿;延胡索、槟榔理气止痛,化滞和中;配山楂炭乃取其醒脾止泻之功。诸药相合,则瘀血化,湿热清,中气调和,故获良效。又因泄痢日久,中气必伤,故属标实而本虚,应先急治其标,后缓图其本,故在运用血府逐瘀汤祛邪大半之后,酌加党参、白术、炙甘草、乌梅等健脾益气敛肠之品调理善后,使其标本兼顾。诸药相得益彰,从而久病得愈。(陈发青.血府逐瘀汤异病同治体会.中医研究,2004,4: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