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肝肾阴虚,瘀热互结论治
【病案】 患者,男,46岁,2002年9月3日入院。肝病史10年,加重伴双下肢肿痛2天。既往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无外伤史,双下肢肿胀,剧烈疼痛,不能着地。查体:体温37.6℃,神志清楚,精神不振,面色晦暗,可见肝掌及蜘蛛痣,腹部饱满,肝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双下肢肿胀光亮,皮温高,可见色素沉着斑,压痛明显,膝关节以下可见水疱、血疱,按之剧痛,无破溃,足趾活动好,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血常规:白细胞 8.4×109/L,中性粒细胞 0.78,淋巴细胞0.22,PLT 581×109/L。肝功能检查:HbsAg(+),谷丙转氨酶55U/L,谷草转氨酶89U/L,总蛋白66g/L,白蛋白28g/L,总胆红素28.9μmol/L。腹部彩超提示:肝硬化腹水。双下肢血管彩超示:双下肢可见散在低回声区,无明显包膜,彩色多普勒向流显像无血流灌注及血流减少。诊断为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双下肢静脉炎。入院后给予支链氨基酸补充凝血因子,静脉滴注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局部硫酸镁湿敷5天,病情无好转,遂邀请中医会诊。刻诊:面色晦暗,可见肝掌、蜘蛛痣;双下肢肿胀,肤色紫暗,剧痛,局部皮温高,有血疱、水疱;舌质紫暗,舌苔腻,脉沉紧。证属肝肾阴虚,湿热下注,瘀热互结所致。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味。
处方:当归12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Og,赤芍15g,柴胡9g,生地黄15g,川牛膝9g,枳壳12g,陈皮12g,大腹皮15g,黄柏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空腹服。药渣加水煎取500ml,熏蒸患处。
二诊:服药4剂后,双下肢肿胀明显减轻,脚能着地。上方加墨旱莲12g,女贞子1Og。继服。
三诊:又服6剂后,患者双下肢肿胀已消退。B超复查提示:腹水消退。继服上方1O剂后,患者双下肢恢复。于2004年5月随访,患者出院后未再发生下肢肿痛现象。
【按语】 血府逐瘀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代表方,主治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各种血瘀之证。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牛膝祛瘀血,通经脉,并引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提清阳;桔梗、枳壳开胸顺气,使气行血行;生地黄凉血清热,配当归养血润燥,使瘀祛而不伤阴血,共同行血分瘀滞,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瘀去气行,故4剂而能“衰其大半而止”。本患者病史较长,肝肾阴虚在先,加用滋补肝肾的墨旱莲、女贞子利湿热而不伤阴。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当归、赤芍等活血祛瘀中药可增加吞噬细胞功能,改善微循环,进一步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功能,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及时清除凝血物质,从而使病情逆转而获愈。(于水莲,董秀丽,赵 慧.血府逐瘀汤治疗肝硬化伴双下肢静脉炎1例.中国民间疗法,2005,8: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