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肝脾血瘀,水湿内停论治
【病案】 彭某,男,48岁,2002年10月20日就诊。因反复腹部膨胀3年,复发加剧1个月来诊。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史10余年,3年前出现腹水,经外院一系列检查诊断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脾大。经用西医保肝利尿等治疗,效不明显,病情反复,而要求中医中药治疗。症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脉络怒张,伴下肢水肿,脘腹痞胀,全身乏力,食欲缺乏,面色黧黑,形体消瘦,小便短少,舌质暗红,舌边紫斑,舌下青筋纡曲怒张,脉弦涩。查体:慢性肝病面容,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贫血貌,颈部、上胸部可见3枚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脾触及不满意,双下肢水肿。辨证属肝脾血瘀,脾虚气滞,水湿内停。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益气健脾。选用加味下瘀血汤加减。
处方:丹参10g,土鳖虫10g,桃仁10g,炮穿山甲10g(代),鳖甲30g,黄芪30g,白术10g,生大黄6g,大腹皮10g,槟榔10g,茯苓皮10g,虫笋30g,葫芦皮10g,白茅根10g,枳实10g,黑大豆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上方连续服用60剂,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治病必求其本”,气滞、血瘀、水停在肝硬化腹水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由于肝、脾、肾功能彼此失调,脏腑虚者愈虚,气、血、水壅结腹中,水湿不化,实者愈实,故本虚标实,虚实交错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益气健脾,攻补兼施为大法。加味下瘀血汤由黄芪、白术、生大黄、土鳖虫、桃仁、炮穿山甲、鳖甲、大腹皮、槟榔、茯苓皮、虫笋、丹参、葫芦皮、白茅根、枳实、黑大豆组成。笔者认为,黄芪、白术、黑大豆是最理想的益气健脾药,用量要大,少则15g,多则60g,既可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又可增加入体蛋白质。大腹皮、枳实、槟榔理气,补益与理气同用,体现了补而不滞的原则,使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土鳖虫、桃仁、炮穿山甲、鳖甲、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逐瘀通利的作用,其中土鳖虫入肝经,含有虫类激素,对肝病有一定作用;桃仁提取物有抗凝血,消除血流阻滞的功能,能防止肝脏纤维化。生大黄有清热导泻利水,活血化瘀,止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生大黄能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改善毛细血管脆性,缩短血凝时间,提升白细胞,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葫芦皮、茯苓皮、虫笋、白茅根利水消肿。在利尿以消除腹水中,笔者特别推崇白茅根,因其甘凉、甘寒,既能清热利尿,养阴生津,又能凉血止血,且不伤胃。对于高度腹水者,笔者的经验,常用鲜白萝卜5kg,捣烂取汁,浸洗双足,药液渗透人体,引取腹水下行,与加味下瘀血汤合用,有显著的利尿消水作用。(熊燕.张春馀临床治验举隅.江西中医药,2004,12:9)
★ 从肝郁血瘀,脾虚水停论治
【病案】 唐某,男,45岁,1997年3月12日初诊。患肝炎4年,经中西医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肝功能不能改善。现症腹胀如鼓,皮色苍黄。查体:形体消瘦,面色晦滞,心肺(-);腹部膨隆,腹壁青筋暴露,腹围88cm,叩诊呈移动性浊音;肝肋下4cm,质地硬,脾肋下1cm;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有肝掌;舌质暗红,舌边有瘀点,舌底脉络怒张,舌苔黄厚,根部灰腻,脉弦细。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246U/L,白蛋白2.6g/L,球蛋白4.4g/L。B超检查示:肝硬化腹水()。中医诊断为膨胀。辨证为肝郁气滞血瘀,脾气虚弱,水停中洲。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益气健脾利水。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2g,桃仁12g,川芎12g,三棱12g,穿山甲12g(代),黄芪30g,生地黄15g,郁金15g,白术15g,枳实12g,茯苓15g,柴胡6g,桔梗6g,焦山楂10g,焦麦芽10g,焦神曲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方5剂后,腹痛肠鸣,大便稀溏,小便量少。守上方加车前子(另包)、大腹皮、白茅根各30g。继服。
三诊:又服药5剂,小便量增多,大便溏,腹胀消减,纳食增加。守上方去三棱。再进。
四诊:又服5剂,腹胀减轻,但全身乏力,心悸气短。于上方去破气耗血之品,另加人参、龙眼肉补益气血。服15剂。
先后经治月余,共服中药35剂,诸症消失而向愈。复查肝功能,均已恢复正常。腹水退尽,蜘蛛痣消失,肝质变软,面转红润,精神振作。3年来经随访,患者身体健康,未复发。
【按语】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积聚、膨胀等范畴。本病多由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决渎失权,水湿停聚所致,气虚、血瘀、水肿是其主要病理,气虚是本,血瘀是标,水肿是标中之标。治疗上遵前贤“因气瘀而水病者,化瘀即所以行水”的见解,故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健脾行气利水为主,攻补兼施,使补中有泻,泻中有补。有资料表明,重用益气药既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功能,有助于血浆蛋白的升高,又有利于水液代谢,加强排尿功能以消除水肿。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的作用,从而减轻病变部位的缺血,改善肝脏营养及氧的供给,对防止肝细胞的坏死、加速病灶的吸收和修复都是十分有益的。(袁开富.血府逐瘀汤临床新用.江西中医药,2004,1:50)
★ 从气滞血瘀,水湿失运论治
【病案】 刘某,男,56岁,2002年3月5日就诊。腹胀大,尿少反复发作半年,加重伴胁痛半个月。有慢性乙肝病史3年。B超检查:肝硬化腹水,门脉高压,脾大。查体: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口唇、指甲黏膜青紫,见肝掌,蜘蛛痣,腹部静脉曲张,大便干结,小便量少,舌质紫暗,舌苔白,脉弦涩。治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以血府逐瘀汤。
处方:当归10g,桃仁12g,红花10g,川芎5g,赤芍12g,牛膝12g,柴胡5g,桔梗5g,生地黄10g,牵牛子6g(研末冲服),台乌药6g,泽泻12g,木香10g,白术15g,大黄10g(后下),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方7剂后,腹胀明显减轻。原方去牵牛子,续服。
三诊:又服药30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 由于肝病日久,情志不舒,气机失于调畅,以致肝气郁结,久则气滞血瘀,肝失疏泄,水湿运化失常,壅阻气机,湿瘀互结,日久不化,继而波及于肾,肾失开阖,而成膨胀。此方活血而不破血,行气而不伤正,加用木香、台乌药以助行气,大黄、牵牛子、泽泻通利二便,白术健脾利水。诸药合用,能使瘀散水消,故诸症消失。(肖成望.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五则.江西中医药,2004,8:56)
★ 从脾虚肝实,气血瘀滞论治
【病案】 关某,男,43岁,1995年3月就诊。患者2个月前突然出现腹胀,在外院诊为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经治疗1个月无效。现症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胁肋胀痛,纳呆便溏,腹部膨隆,腹水征阳性,叩诊为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水肿,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脉细弱。B超检查示:肝硬化并大量腹水,脾大。此为脾虚肝实,气血瘀滞。给予补阳还五汤合升降散加味。
处方: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僵蚕10g,姜黄10g,蝉蜕5g,制大黄5g,茯苓15g,泽泻15g,猪苓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每日服螺内酯100mg,呋塞米(速尿)片40mg。
二诊:治疗1O天后,腹水消失。停西药利尿药,继用基本方加枸杞子15g。
三诊:又服药5O天,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正常。B超检查示:脾脏回缩。原方加减治疗6个月,自觉症状消失。随访2年正常。
【按语】 本病属中医学臌胀范畴,是由邪毒袭肝,留而不去,致肝脏受损,肝络阻塞,气血瘀滞,日久脏腑虚损。本虚标实为其病机特点。方中黄芪补气健脾利尿,能促进肝细胞合成白蛋白,抑制间质细胞胶原合成,促进细胞免疫,从而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配伍其他活血化瘀利水药,能扩张肝、脾血管,改善肝脏血循环,增加肝血流量,防止肝细胞坏死,利水消肿,加速病灶的吸收和修复。(解平芬.补阳还五汤合升降散活用举隅.浙江中医杂志,2006,12:7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