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胸闷痛心悸舌头发紫哪里出问题

胸闷痛心悸舌头发紫哪里出问题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某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病毒抗体升高。予常规治疗,但病情时轻时重,早搏不能消除。病毒性心肌炎,时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本身又进一步损害心肌,而补阳还五汤可清除自由基。整方具有促进损伤心肌恢复的作用,因此取得满意的疗效。8个月前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悸。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随访半年未复发。

★ 从血瘀胸中,痰湿阻滞论治

【病案】 刘某,男,48岁,2004年4月19日初诊。因心悸气短、胸闷胸痛3个月而来诊。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兼窦性心律不齐。在某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曾住院治疗20余日,用生脉饮、黄芪注射液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而诊。体检:心率50次/分,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阵发性胸闷,心悸胸痛,倦怠乏力,全身困重,恶心嗜睡,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迟涩。中医诊断为胸痹。辨证属血瘀胸中,兼有痰湿阻滞。拟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化裁。

处方:当归15g,川牛膝15g,茯苓15g,桃仁12g,红花12g,枳壳12g,赤芍12g,柴胡12g,川芎12g,桔梗12g,竹茹12g,陈皮12g,半夏12g,豆蔻12g,薏苡仁30g,生地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方7剂,恶心、全身乏力、嗜睡已明显减轻,但胸闷如前。上方加瓜蒌皮15g,继服。

原方随症加减,共服药70余剂,诸症消失。心电图复查已在正常范围。后服健脾养心之剂以善其后。

【按语】 《难经·三十七难》说:“邪在五脏则阳脉不和,阴脉不和则留之。”心主血脉,循环不息,一旦外邪入侵,脉络失畅,或气阴、气阳不足,推动无力,营阴滞涩,均可致瘀血内停。急则治标,拟行气、活血、祛痰之品以攻邪;缓则治本,以补气益阴,活血宁心之品固本善后。(高永峰,曹荣霞.血府逐瘀汤临床运用4则.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6:554)

★ 从气阴两虚,血瘀阻络论治

【病案】 李某,女,20岁,2001年3月5日就诊。2周前患感冒,近3天来感心悸,胸闷气短,伴乏力,失眠。心电图示:频发室早。心肌酶、病毒抗体升高。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予常规治疗,但病情时轻时重,早搏不能消除。刻诊:患者急性病容,精神欠佳,面色晦暗,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心悸气短,舌质青紫,舌苔薄,脉弦数结代。证属气阴两虚,血瘀阻络。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处方:赤芍20g,川芎12g,生地黄12g,当归12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桔梗10g,牛膝10g,柴胡10g,黄芪3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方10剂,早搏基本控制,胸闷、心悸明显改善。上方加减继服30余剂,早搏消失,诸症皆平,心电图、心肌酶均恢复正常。(代娜.血府逐瘀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湖北中医杂志,2005,6:43)

★ 从气虚血瘀论治

【病案】 黄某,女,55岁,2000年7月6日就诊。因反复胸闷痛、心悸气短3个月。患者自述3个月前因发热、咽痛2日,自服退热散及板蓝根冲剂后发热、咽痛消失,但1周后常感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动则尤甚,疲乏无力。曾到县医院检查:LDH、CK-MB升高。EKG检查示:窦性心律,频发性室性早搏,ST-T异常。X线胸片:心影增大。心脏彩超:结构属正常范围。曾服ATP、肌苷片及补气益血中药,但疗效不佳。舌质暗,有瘀点,舌苔薄白,脉细结。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治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g,当归9g,赤芍15g,红花10g,桃仁10g,川芎9g,地龙10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600ml,煎取药汁250ml,分2次温服。

二诊:连服7剂后,自觉胸闷痛消失,心悸气短减轻。此乃气虚得补,瘀血得化,气行血亦行。故将上方黄芪用量增至70g,意在重补其气。继续服。

三诊:又服药3周,临床症状消失。复查LDH、CK-MB正常。X线胸片:心影正常。EKG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按语】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是病毒和毒素及变态反应引起的心肌损害,属于中医心悸、胸痹的范畴,临床多为虚证,或是以虚为本而痰瘀为标的虚实夹杂之证,但气虚血瘀是最主要的。大剂黄芪补气,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祛瘀通络,整方可达扶正祛邪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黄芪、当归能增强或调节免疫功能,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整方体现“低者升之,高者抑之”的双向免疫调节功能。病毒性心肌炎,时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本身又进一步损害心肌,而补阳还五汤可清除自由基。黄芪可以强心,提高心排血量,扩张冠状动脉,疏通微循环,改善心肌供血;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桃仁等能扩张冠脉及小动脉,改善心肌的血液循环;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整方具有促进损伤心肌恢复的作用,因此取得满意的疗效。(梁东勇.补阳还五汤临床活用3则.陕西中医,2002,2:170)

★ 从气阴不足,热毒瘀阻论治

【病案】 丁某,女,38岁,2000年11月4日初诊。8个月前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悸。当时作心电图示:I、aVL、V3、V4、V5导联 ST段压低,T波低平,心肌酶谱升高。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即住院治疗。经用极化液、辅酶Q10治疗1个月后,心电图已基本恢复正常,但仍感胸闷、心悸,后又住院治疗3个月,症状不见好转而来诊。刻诊:阵发性胸闷、心悸,伴有头晕,全身乏力,胸闷在阴雨天加重,善太息以吸入为快,月经后期,经量少,经色淡,失眠多梦,饮食可,口唇淡暗,舌质淡红,舌尖有红点,脉沉细。辨证属气阴不足,兼有热毒瘀阻。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之法。

药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百合、生地黄、生黄芪、丹参、炒酸枣仁、柏子仁、连翘、虎杖、炙甘草。服药5剂,心悸稍有好转。但连续服用24剂后,症状不见减轻。乃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5g,桃仁12g,红花12g,川芎12g,赤芍12g,川牛膝15g,生地黄12g,柴胡12g,枳壳12g,瓜蒌皮12g,桔梗10g,薤白10g,桂枝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方7剂,胸闷、心悸、头晕基本消失。又加减化裁,服药3O余剂,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王振涛.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体会.江西中医药,2002,3: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