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慌出汗胸闷心电图正常怎么回事

心慌出汗胸闷心电图正常怎么回事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医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而收住内科病房。经治疗半个月,症状缓解后出院。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多因心阳不足,心气虚弱,气滞血瘀,心脉瘀阻而致。阿托品试验阳性,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嘱其继服上方,以巩固疗效。窦房结功能激发试验:阳性。治拟补气温阳,化瘀通络。随访2年无复发。全方药症合拍,故收满意疗效。动员其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有顾虑,故求治于中医。

★ 从阳虚气弱,瘀血阻络论治

【病案】 马某,男,67岁。心悸,头晕1年。1周前因劳累突感心悸,头晕加重,胸闷如窒,继而跌倒,四肢厥冷,大汗淋漓,5分钟后自行苏醒。来院急诊。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8次/分。西医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而收住内科病房。入院后行阿托品试验提示阳性,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治疗半个月,症状缓解后出院。因经济困难,拒绝安装心脏起搏器。现症见心悸,胸闷头晕,气短乏力,畏寒肢冷,二便尚调,舌质浅淡,边有齿痕,脉沉迟。中医辨证属阳虚气弱,瘀血阻络。治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20g,丹参15g,当归15g,桃仁12g,红花12g,赤芍12g,川芎10g,桂枝6g,附子3g,肉桂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15剂后,诸症逐渐消失。原方加淫羊藿、炒党参各15g,继服。

三诊:又服药10剂后,舌、脉正常。心电图复查:恢复正常。

【按语】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多因心阳不足,心气虚弱,气滞血瘀,心脉瘀阻而致。本方益气温阳,活血通络,补心气,通心阳。心气复,心血充盈血脉,脉得以复。(符惠娟,张琪.补阳还五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陕西中医,2007,1O:1409)

★ 从心阳不振,气虚血瘀论治

【病案】 何某,女,57岁,2002年3月诊。胸闷心悸,胸前区隐痛不适3个月,伴头晕畏寒,肢冷乏力。曾服用阿托品及中药收效不显。舌质淡暗,舌体肥大,舌苔白,脉沉迟。查:心率45次/分,律不整,心音低钝。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窦房传导阻滞。阿托品试验阳性,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辨证为心阳不振,气虚血瘀。

处方: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Og,地龙10g,桂枝15g,淫羊藿10g,五味子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3剂后,心率52次/分,脉律规整,胸闷心悸、头痛乏力明显减轻。上方加减继服。

三诊:又服药20余剂,心率6O次/分,仅在劳动后出现胸闷。心电图复查: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8次/分。出院后能坚持日常工作。嘱其继服上方,以巩固疗效。

【按语】 本例为气虚血瘀,心阳不振之证,且伴有脾肾阳虚证。故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加桂枝、淫羊藿温补脾肾;五味子收敛心阴。临床收效满意。(杨书宝,江晓芹,周彬,等.补阳还五汤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湖北中医杂志,2007,6:43)

★ 从阳气亏虚,瘀血阻滞论治

【病案】 程某,女,58岁,1998年2月12日初诊。患者心悸胸闷、气短3个月,某医院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电轴左偏。窦房结功能激发试验:阳性。西医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中医诊断为心悸。曾用阿托品、氨茶碱、复方丹参片、异山梨酯等治疗,疗效不稳定。症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畏寒肢冷,偶有左胸隐痛,纳谷不香,夜寐多梦,二便尚调,舌质暗淡,舌体胖,舌苔白,脉弱而迟,时有结代。查体:心率43~54次/分,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双下肢不肿。证属阳气不足,瘀血阻滞。治拟补气温阳,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黄芪40g,丹参30g,当归15g,桃仁6g,川芎15g,赤芍10g,地龙6g,党参30g,桂枝10g,制附子10g,麦冬6g,五味子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5剂后,自觉症状好转。效不更方,原方继进。

三诊:又服药 10剂,心律不齐消失,心悸胸闷稍有好转。原方制附子改用15g,继服。

四诊:又服药30剂,畏寒肢冷消失,胸闷心悸明显减轻,仅在活动量大时出现,脉缓而有力。查体:心率58~73次/分。心电图复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9次/分,电轴轻度左偏。患者自觉口稍干,制附子改为6g。又继服原方半年。查体:心律正常。后嘱其间断服生脉饮口服液,每天2次,每次2支。随访2年无复发。

【按语】 本例为气虚、阳虚、瘀血阻滞之证,而人体血液之所以能运行周身,营养四肢百骸,关键在气的推动。补阳还五汤为气虚血瘀而设,在治疗本病时,重用黄芪、党参专补心脾元气;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丹参、地龙补血活血通络而不伤正;加附子、桂枝温通心阳;合五味子、麦冬敛心气。全方药症合拍,故收满意疗效。(刘桂枝.补阳还五汤新用.新中医,2004,3:66)

★ 从气虚血瘀脉痹论治

【病案】 杨某,女,50岁,1995年6月25日初诊。自诉胸闷、心悸已年余,反复发作,阵阵惊惕不宁,伴气短,不耐劳累。曾在外院就诊,给服地奥心血康、异山梨酯及中药(不详)等,效果不显。动员其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有顾虑,故求治于中医。诊患者除有上述诸症外,尚见面色少华,舌质紫,舌苔薄,脉沉涩。心电图检查示:P-R延长,心率47次/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最慢心率为42次/分。辨证属气虚血瘀脉痹。治以益气活血通脉之法。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味。

处方:黄芪30g,当归6g,桃仁10g,红花6g,川芎6g,赤芍12g,柴胡6g,地黄12g,枳壳10g,牛膝12g,桔梗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30剂后,病情大为改善,心率提高至52次/分。药见初效,原方续服。

三诊:又服药30剂后,心率增至60次/分。胸闷、心悸等症亦消失。

【按语】 本病属中医学惊悸、怔忡之列,其病因颇多。如《证治准绳·杂证》云:“有汗吐下后正气内虚而悸者,有邪气交出而悸者,有荣卫涸流脉结代者则又甚焉。”本例患者年届半百,病程年余,面色少华,气短不耐劳累,此一派气虚之候;又舌有紫气,脉沉涩而缓,乃瘀滞之象。因于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脉运行不畅,而见惊悸、脉沉缓。病乃虚中夹实,以虚为本。故用大剂量黄芪益气以助血行,血府逐瘀汤活血而通血脉,通补兼施,终获良效。(张钟爱.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内科疾病验案5则.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4: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