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痰湿内蕴,气滞血瘀论治
【病案】 田某,女,25岁。3年前出现低热,面部及手背部皮肤红斑,肌肉关节疼痛,双下肢水肿,口腔溃疡。化验: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SS-A(+),SS-B(+),血沉56mm/1h,尿蛋白(),谷丙转氨酶89U/L,谷草转氨酶78U/L。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用泼尼松、环磷酰胺、雷公藤总甙治疗,病症缓解。1周前受凉后发热,体温 38.7oC,咳嗽咳痰,胸闷痛,手背皮肤红斑,肌肉关节疼痛,双下肢水肿,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舌苔白厚腻,脉弦细涩。
处方: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5g,赤芍6g,川牛膝9g,桔梗10g,柴胡8g,白花蛇舌草15g,鱼腥草15g,白茅根20g,生甘草8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l4剂后,发热退,体温正常,水肿减轻,咳嗽咳痰消失。上方去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再服。
三诊:又服药14剂,水肿消,关节肌肉疼痛消失,红斑减少。上方加黄芪30g,杜仲1Og,枸杞子15g,将诸药共研为细末,每次服3g,每日3次,开水冲服。随症加减,长期服用,监测各项指标。
【按语】 本案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全身各脏器损害中,以肾损害最为严重,大量蛋白尿漏出,双下肢高度水肿。证属痰湿内蕴,阻碍气机,郁而发热。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肌肉关节疼痛;久病入络,瘀干肌肤而见皮肤红斑;舌暗红,边有瘀点,脉细涩,皆瘀血之象。现代医学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免疫反应是产生狼疮性肾炎的关键。由于原位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滞留沉积,进而补体系统被激活,使肾小球内产生炎症及凝血过程,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沉积。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不论在急性活动期还是亚急性活动期或休止期,瘀血始终是贯穿于病变不同阶段的重要病机,活血化瘀必须贯彻治疗的始终。(赵东鹰.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举隅.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6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