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气虚血瘀,阻滞络脉论治
【病案】 张某,男,54岁,1981年2月27日初诊。患头晕头痛并逐渐加重1年余,伴肢体麻木,左上肢活动欠灵活,言语謇涩半年余。曾在外院经血脂、脑电图、眼底等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症。服用烟酸肌醇、益寿宁等未效。刻诊:头晕而胀,头痛如裹,阵发加重,偏于左侧,固定不移,神疲乏力,健忘,肢体时感麻木,尤以左上肢较显,活动伸展欠灵活,舌体有謇涩感,语言欠流利,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细涩。血压118/80mmHg(15.7/10.7kPa)。血脂分析:胆固醇4.2mmol/L,三酰甘油25mg/dl,β-脂蛋白680mg/dl,乳糜颗粒微浑。辨证为气虚血瘀,阻滞络脉。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丹参15g,当归10g,红花10g,桃仁10g,川芎12g,赤芍12g,炙地龙10g,生黄芪30g,鹿衔草15g,桑寄生15g,制何首乌15g,秦艽10g,川牛膝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以本方随症加减,前后服方近40剂,头痛、肢体麻木、活动欠灵活、语言謇涩诸症均除,脉涩转流利。续以复方丹参片、首乌丸善后调理。
【按语】 前人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本案患者年老元气虚,运血无权,致瘀阻髓海络脉,不通则痛,是以头痛日久,痛处固定不移,且见乏力,健忘,肢体麻木,语言謇涩,脉涩,舌质紫暗等脉症。故方以补阳还五汤加丹参、牛膝补益元气而活血化瘀通络,余如鹿衔草、何首乌、秦艽、桑寄生则为补肝肾、祛风通络止痛之用。标本兼治,而收全功。(张荣春.张德超应用补阳还五汤验案5则.吉林中医药,2006,2:39)
★ 从脾肺气虚血瘀论治
【病案】 王某,64岁,女,2002年5月2O就诊。自诉头晕、气短近1O年,近来加重,伴右上肢麻木3个月。素感神疲乏力,动则尤甚;走远路时咳嗽,甚则尿出;遇事善忘;舌质浅淡,边有齿痕,脉弦细,舌底络脉怒张。血压100/55mmHg(13.3/7.33kPa)。脑三维报告:脑动脉中度硬化。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属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90g,当归10g,川芎15g,红花3g,桃仁10g,地龙10g,白芍12g,党参20g,远志10g,五味子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5剂后,病有所缓。原方加山楂15g,泽泻10g,继服。
三诊:又服药15剂,诸症缓解。随访1年,未发。
【按语】 此患者素有气虚,因气虚运血乏力,精血不能上奉髓海,脑失所养发为眩晕。《医林改错》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故病见右上肢麻木、舌底络脉怒张等血瘀之象。方用补阳还五汤活血祛瘀通络。方中重用黄芪以助行血,使气旺血行,祛瘀不伤正;加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加党参、五味子益肺敛尿;加山楂、泽泻健脾降浊。诸药合用,使既停之瘀得以化解,气血充足,脑有所养,故获效甚佳。(谢任钢.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病临证举隅.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8:21)
★ 从痰瘀互结,阻滞清窍论治
【病案】 患者,男,62岁。反复头晕头痛多年,晕甚时出现恶心呕吐,头部有胀、刺痛感。曾用中药化痰息风、平肝潜阳药及西药吡硫醇(脑复新)片等治疗,症状反复。近日头晕加剧,站立行走时有旋转感,欲呕。西医检查血压、五官、心肺及血脂化验正常。颅多普勒B超检查提示:脑动脉硬化。诊时面色暗滞,舌质淡紫,舌边有瘀点,舌苔薄黄,脉弦细。中医辨证属瘀阻清窍。治拟活血祛瘀,佐以化痰开窍。
处方:丹参35g,当归15g,桃仁1Og,红花1Og,川芎1Og,三七粉3g(冲服),赤芍15g,牛膝15g,柴胡15g,生地黄1Og,枳壳1Og,法半夏1Og,石菖蒲6g,葛根3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5剂后,眩晕、头痛明显好转,其他症状改善,舌脉如前。药既奏效,再续服上药。
三诊:又服药5剂后,头晕、头痛症状消失,活动自如。继服上方5剂,以收全功。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此例眩晕是因老人气血日衰,血脉运行不畅,气滞瘀阻,清窍失养,头部供血不足所致。前用平肝潜阳法疗效欠佳,改用血府逐瘀汤,加化痰开窍药,以活血化痰通脉,眩晕自愈。(曾存信.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举隅.实用医学杂志,1996,2:3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