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血瘀癥积,肝风内动论治
【病案】 崔某,男,16岁,学生。左上腹出现包块渐长大,发作性上腹绞痛并剧烈头痛3年。体检:心率120次/分,血压140/90mmHg(18.7/12.0kPa)。左上腹膨隆,可扪及一包块约15cm×10cm大小,有压痛,触摸包块可诱使上腹部绞痛发作,并血压上升。酚妥拉明抑制试验(+)。临床诊断为嗜铬细胞瘤。于1980年2月2日手术,术中发现肿瘤来自腹膜后,约20cm×15cm×10cm大小,质地软,呈紫红色,肿瘤浸润至邻近器官并与重要大血管紧密粘连无法切除。活检病理切片报告: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5日因缺酚苄明(苯苄胺),患者又有腹痛发作并剧烈头痛如术前,血压 140/110mmHg(18.7/14.7kPa)。即采用中医治疗。
1980年2月10日初诊:患者左胁下包块,腹痛头痛,头晕目眩,消瘦盗汗,神疲乏力,舌质红,舌苔白,脉弦数。证属癥块积聚,血瘀伤阴,肝风内动。治宜活血化瘀,兼以养肝息风。
处方:丹参9g,当归9g,桃仁6g,红花6g,三棱6g,川芎9g,赤芍9g,白花蛇舌草15g,生地黄9g,白芍9g,茯苓6g,柴胡6g,钩藤9g,甘草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配合服西药氯丙嗪(冬眠灵)25mg,每日2次。
2月26日二诊:服药1周后,症状逐渐减轻。于上方中加用穿山甲珠9g(代),并将红花、桃仁、三棱加至9g。
三诊:又服药1个月后,腹部包块消失,血压平稳在120~130/80~90mmHg(16.0~17.3/10.7~12.0kPa),诸症消失。带上方出院,继服月余外,未用任何其他药物。随访至今17年,无复发,体健,腹部无包块,血压120~130/80~90mmHg(16.0~17.3/10.7~12.0kPa),胜任日常工作,已结婚生子。(徐永昌,郭帮阳.疑难病验案举隅.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8,2: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