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人补血益气手脚麻木

女人补血益气手脚麻木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腹泻服用呋喃唑酮(痢特灵)半个月后,双侧足趾麻木有蚁行感,逐渐上延至两踝,西医诊断为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西医诊断为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 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其发病之初为毒邪侵害人体,但经过对症解毒治疗后,毒性虽已消除,但正气却已受到损害。于当地给予维生素B族药物口服、注射治疗,少效。又于多处求治,服用中、西药物不效,病情逐渐加重。因左侧半身麻木,上下肢活动不灵4天,以多发性神经炎收入住院。

★ 从气血亏虚,经脉瘀阻论治

【病案】 陈某,女,36岁,2000年6月初诊。因腹泻服用呋喃唑酮(痢特灵)半个月后,双侧足趾麻木有蚁行感,逐渐上延至两踝,西医诊断为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诊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双下肢自足趾至踝关节感觉障碍;月经紊乱,经期迟至,血暗有血块;舌质胖,舌苔白,脉沉涩。辨证为气血不足,经脉瘀阻。治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处方:当归9g,桃仁12g,红花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黄芪30g,地龙10g,生地黄9g,柴胡3g,枳壳6g,甘草10g,绿豆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复诊:服药5剂后月经来潮,乏力改善,双下肢麻木渐退,舌、脉同前。继服上方5剂。

三诊:药后双下肢麻木减轻,针刺有痛感,蚁行感消失。原方10剂续服,并用药渣熏洗两足,每日2次。用药后,麻木退至足趾。守方继服半个月痊愈。

【按语】 本例患者病因起于呋喃唑酮中毒反应。药毒蓄积,客于肌肤,脉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使双下肢麻木,有蚁行感。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味,益气活血,通利经络;加绿豆重用,解毒排毒。内服外用,故获效。(杞学文.血府逐瘀汤临证举隅.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58)

★ 从气虚血瘀,经络阻痹论治

【病案】 何某,男32岁,2002年1月24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因事不遂,自服农药甲胺磷(药量不详),幸而及时发现,经洗胃抢救脱险,并以阿托品等药对症治疗后毒性基本解除,但四肢神经受到损害,遗下四肢麻木、活动无力等症,经西药1个阶段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转入中医治疗。症见精神萎靡,形体消瘦,四肢麻木,活动无力,步履不稳,两下肢肌肉明显萎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为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经络阻痹。治以益气活血,通经和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丹参15g,川芎6g,红花6g,当归1Og,桃仁1Og,赤芍15g,生黄芪30g,薏苡仁15g,生地黄15g,地龙1Og,僵蚕1Og,桂枝1O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上方出入服3O剂后,四肢麻木减轻,活动有力,步履渐稳。上方去桂枝,加桑枝、桑寄生各15g,并渐加重黄芪用量至60g,继服。

三诊:又服药2个月后,四肢麻木基本消失,活动自如,下肢肌肉亦逐渐恢复。继以调补气血之剂调理而愈。

【按语】 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其发病之初为毒邪侵害人体,但经过对症解毒治疗后,毒性虽已消除,但正气却已受到损害。根据其症状表现应属中医痿证范围,其四肢麻木、痿弱无力都因气虚血瘀所致。故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为主,再加薏苡仁、牡丹皮、忍冬藤清热祛湿解毒,加桂枝、丹参、僵蚕以加强活血通络之效,使气行血活,经络得养,则诸症自愈。(郑念理.补阳还五汤治疗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8例报告.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25)

★ 从气虚血瘀,湿浊不化论治

【病案】 彭某,男,20岁,未婚,2001年4月16日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因受寒后发热,恶寒,全身酸痛,咽喉肿痛。于当地服药治疗(不详),发热、恶寒消失,出现双下肢麻木。继而双上肢末端亦感麻木不适。于当地给予维生素B族药物口服、注射治疗,少效。又于多处求治,服用中、西药物不效,病情逐渐加重。乃求诊于我处。一诊时症见四肢麻木无力呈对称性,软瘫以双下肢为重,不能行走,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四肢末端皮肤变薄、干燥、苍白,膝、肘以下皮肤浅表痛、温、触觉减退,踝反射、桡反射、膝反射均消失,双下肢肌肉轻度萎缩,舌质淡红,边有瘀点,舌苔黄白厚腐,脉细滑数。证属气虚血瘀,湿浊不化。治当益气通络,化湿清热。方拟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加减。

处方:黄芪40g,当归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20g,川芎10g,地龙10g,鸡血藤20g,淫羊藿10g,苍术15g,黄柏15g,萆薢20g,薏苡仁20g,牛膝10g,金银花15g,马钱子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配合西药维生素B族药物口服或肌内注射,口服三磷腺苷。

二诊:服药5剂后,症状已见减轻,搀扶下能步行来院就诊;四肢末端皮肤干燥消失,苍白好转;舌质浅淡,舌苔薄黄,脉细。守上方重用黄芪至80g,再进。

三诊:又服药5剂,可自己扶杖行走,感觉障碍减轻,踝反射、桡反射、膝反射均可引出,膝、肘以下皮肤浅表痛、温、触觉较前明显好转,舌质暗红,舌苔薄干,脉细数。证属脾肾两虚,肢萎髓少。治当补脾益肾,益气活络壮骨。继拟补阳还五汤加味。上方去苍术、黄柏、萆薢、金银花、鸡血藤,加桑寄生、枸杞子、杜仲各15g,黄精、熟地黄、木瓜各20g。再进10剂。

1个月后四诊: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已能自行活动,神经反射可正常引出,皮肤浅表感觉已恢复正常,唯感双膝酸软,长途行走后更甚,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证属脾肾两虚,肢萎髓少。治仍拟补益脾肾,益气通络壮骨。予三诊方去桃仁、红花,加党参、白术各15g。守方15剂。

1年后随访,患者一切正常,已能从事正常体力劳动。

【按语】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属于中医痿证范畴。急性期的病因病机,由于在温热病中,因肺热熏灼所致突然肢体痿弱不用。由于失治、误治,过用寒凉,致伤脾阳,发为痿痹。正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言:“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足太阴为脾之经,脾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胃为水谷之海也。脾主一身之肌肉,为胃消行水谷之气,以养身体四肢。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而风邪在经络,搏于阳经,气行则迟,关机缓纵,故令身体手足不随也。”《医林改错》论痿用黄芪五物汤,即是以气虚血瘀诊治。本例病例初诊时湿热未清,脾肾已亏,故先以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益气通络、化湿清热;三诊时湿热渐清,脾肾不足明显,而以补阳还五汤加味补益脾肾,益气通络壮骨。守方治疗,随症加减,近期远期效果均佳,不失为治疗本病思路的一个启迪。(胡硕龙.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体会.四川中医,2004,5:92)

★ 从气滞血瘀,阻塞脑络论治

【病案】 患者,女,14岁,2002年2月8日初诊。因左侧半身麻木,上下肢活动不灵4天,以多发性神经炎收入住院。患儿3天前因打闹,头左侧被拳击,第二天感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便,并逐渐加重。查体:体温37℃,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5/82mmHg(12.7/10.9kPa)。精神可,神志清,脑电图检查无异常。左侧面部感觉稍差而麻木,左手握力差,下肢跛行。舌质红,苔白稍腻厚,脉细。化验检查:白细胞 11.8×109/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6,嗜酸粒细胞O.O2。入院后给予清热利湿之三妙散加味3剂未见效果,改服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30g,当归12g,红花10g,赤芍9g,川芎9g,地龙10g,鸡血藤15g,杏仁9g,桂枝9g,石菖蒲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上方服6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药已收效,原方继服。

三诊:又服药6剂,上下肢活动灵活,麻木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 补阳还五汤主治卒中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质暗淡,舌苔白,脉缓等症。本方冠以“补”,实则是以气冲血而以活为用。本例患者因外部击伤,惊则气乱,气不寻常道,而致气滞血瘀,阻塞清空,脑络受阻,遂成半身不遂之症。故用补阳还五汤加鸡血藤、桂枝通经活络,加石菖蒲辟秽涤痰,合桂枝开窍通阳而获愈。(李凤莲.补阳还五汤加减治愈小儿偏瘫2例.现代医药卫生,2004,9:7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