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论治
【病案】 王某,男,45岁,2003年5月6日就诊。主诉有疲劳感2年。劳累后持续疲劳1天以上,难以恢复。平时不耐疲劳,神疲乏力,精神萎靡不振,伴有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头晕眼花,两胁胀痛,时有心悸,腹胀纳差,低热咽痛,进行性消瘦,双腿瘀肿,下午为甚。长期服地西泮、氟桂利嗪、养血安神片、人参养荣丸及抗生素等药物,效果不佳,故来诊。经查,患者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弦。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辨证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阳气失宣。治法宜疏肝健脾,活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20g,桃仁12g,红花12g,川芎12g,赤芍10g,柴胡1Og,枳壳10g,生地黄12g,桔梗1Og,牛膝1Og,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方5剂,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嘱原方再服10剂。
三诊:药后诸症逐渐改善。予血府逐瘀口服液和归脾丸,以善其后。3个月后,症状消失,未再复发。
【按语】 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变机制为肝郁脾虚,气血郁滞,阳气失宣,心不守舍所致。虚劳证候虽多,但总离不开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阴阳气血为纲,五脏功能失调为目。治当调整机体内在机制,助阳补阴,使脏腑生理功能协调,气血功能正常,阴阳平衡,体内营养结构与功能协调,从而达到人体生命过程协调,而诸症消失。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灵枢·平人绝谷篇》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医林绳墨》中云:“夫人身之血气也,精神所依附者,并行而不悖,循环而无端,以成生生不息之运用尔。”说明血气与神志的关系,只有保持气血运行流利通畅,神志活动才能正常。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形成尤与肝、脾二脏密切相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虚不运则气血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即脾不散精;肝主疏泄,若五志过极,情志失调,肝气郁滞,则致气滞血瘀。故治疗当从调治肝、脾、心入手。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而养血,行气和血而疏肝。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芎为血中气药,又能止痛;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黄凉血清热,配当归养血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炙甘草健脾补气血,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同起到调整脏腑阴阳气血,使血脉通利,气血调和,达到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的目的。(黄增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25例.中国民间疗法,2005,1:34)
★ 从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论治
【病案】 余某,女,32岁,2002年3月5日初诊。患者自诉于1年前开始自觉周身疲乏无力,肌肉关节疼痛时作,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夜寐梦多,记忆力明显下降,活动后疲劳症状加重,休息后疲劳不能缓解。近2个月头痛如啄,日渐加重,伴胸闷心烦,纳食差,月经量少有瘀块,舌质暗红,舌苔薄,脉弦细。多次做脑电图、头颅CT、免疫学检查、X线胸部摄片、颈椎摄片、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符合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辨证属气滞血瘀。治疗宜行气活血为主。
处方:当归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9g,赤芍9g,柴胡6g,桔梗6g,川芎9g,生地黄9g,牛膝12g,合欢皮12g,酸枣仁9g,秦艽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1个疗程(30日),头痛减轻,情绪安定,可正常工作。为巩固疗效,续进10余剂,病情痊愈。随访2年,一切正常。
【按语】 慢性疲劳综合征好发于20~50岁年龄组,以女性多见,临床表现虽然以疲劳虚损为主。但我们认为,究其病机,还是以实为先。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气血升降出入失调,使脏腑失其温煦濡养,进而脏腑气血或亏虚或壅塞,故临床表现诸多之症。治疗当以调理气血,使气血通畅,正气自复,而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汤最为适宜。该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临床上再依据兼夹的虚、热、痰、湿等随症加减。(王纪贵,姚小华.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0例分析.江西中医药,2005,1: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