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芪赤芍防风功效作用

黄芪赤芍防风功效作用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诊断为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2O余年,并血栓性静脉炎加重10天。现病史:患者患有多年静脉曲张,以左腿为重,长期静脉回流障碍,并于1993年并发血栓性静脉炎,反复发作,每次以抗炎、抗凝治疗短暂缓解,症状日趋严重。经抗感染治疗症不减。拟诊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西医认为,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以及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内科治疗主要以抗凝为主。西医诊断为血栓性静脉炎。

★ 从瘀血阻络,湿热壅结论治

【病案】 王某,男,58岁,2O02年12月12日初诊。因右下肢肿痛伴发热1周,在单位职工医院给予青霉素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而来就诊。查体:右下肢内侧沿大隐静脉行经红肿灼热,疼痛明显,活动受限,体温38.9℃,舌质暗,舌苔黄厚,脉象弦数。诊断为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诊断为恶脉。辨证属瘀血阻络,湿热壅结。治以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予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2g,赤芍15g,生地黄20g,柴胡10g,牛膝30g,蒲公英30g,黄柏10g,紫花地丁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复诊:服药5剂后,发热退,右下肢疼痛减轻。原方继服。

三诊:又服药5剂,右下肢红肿渐消,疼痛已不明显。原方又服6剂后痊愈。

【按语】 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中医学恶脉、筋痹范畴,本病多因湿热壅结,阻塞经络,使气血失畅所致。急性期则以活血通络,清热利湿治疗。方中生地黄、当归养血活血;桃仁破血行瘀;红花、川芎散瘀消肿;赤芍、牛膝祛瘀通血脉引血下行;柴胡行气活血;蒲公英、紫花地丁、黄柏清热利湿。以达湿热除,脉络通之功效。(赵媛媛,血府逐瘀汤加减临床应用举隅.实用医药杂志,2004,6:551)

★ 从气虚血瘀,脉络瘀毒论治

【病案】 患者,男,52岁,2002年6月28日初诊。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2O余年,并血栓性静脉炎加重10天。现病史:患者患有多年静脉曲张,以左腿为重,长期静脉回流障碍,并于1993年并发血栓性静脉炎,反复发作,每次以抗炎、抗凝治疗短暂缓解,症状日趋严重。近日因高温作业,汗渍热侵,劳累过度引发痼疾。刻下患肢内侧脉管肿起,膝至足背静脉触硬如条索,压痛明显,皮温高,指凹水肿,活动受限,体倦乏力,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弦缓。证属气虚血瘀,湿热浸淫,脉络瘀毒。治法益气活血,解毒通脉。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6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泽兰10g,牡丹皮10g,川芎10g,延胡索10g,土鳖虫10g,秦艽10g,地龙12g,川牛膝15g,金银花30g,红藤30g,丝瓜络6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二诊:随症加减调服30剂,症情逐渐好转,肿消痛止,瘀阻脉管触之松软,但有间断隆起及结节。考其痼疾难以速效,遂以益气活血融化潜消法配制散剂。

处方:生黄芪150g,赤芍50g,牡丹皮50g,桃仁50g,红花50g,地龙50g,土鳖虫50g,川芎75g,延胡索75g,当归各75g,水蛭30g,血竭30g。将诸药共研为细末,每取药粉10g加水稀释,煮沸即可,适温顿服,早、晚各服1次。

共服散剂2料,索状隆起平消,触之无结无痛。追访至今,无复发。

【按语】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等组成。方中主药黄芪与活血化瘀药相伍,构成的益气活血大法。周围血管病多见肢体远端、末梢血运障碍,出现瘀血、疼痛、肿胀、麻木等表现。因此,治疗上祛除病因,改善血运的同时,注重扶助正气,提高体质,与补阳还五汤治法主旨相通。本例患者为多年静脉曲张、血栓、炎性病变,在益气扶正基础上加重活血化瘀,并按急缓分期处置,以图气充血行,瘀血化解,终获良效。(张贵苍.补阳还五汤为主方治疗周围血管病.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3,8:776)

★ 从产后气虚,瘀血阻络论治

【病案】 何某,女,32岁。剖宫产后第14天不明原因突然出现左下肢肿痛,活动时加重,不能站立,左腹股沟压痛明显,拒按。经抗感染治疗症不减。查见:左下肢肿胀,双下肢周径差8cm,股静脉部位可扪及条索状物,压痛明显,呈非凹陷性水肿,左腹股沟内侧、小腿肌肉压痛,直腿伸踩试验阳性,压迫腓肠肌试验阳性,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脉弦细。拟诊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此为产后气虚,瘀血阻络而致之痹证。治当益气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黄芪30g,当归12g,红花10g,川芎15g,桃仁15g,王不留行15g,赤芍10g,地龙15g,穿山甲15g(代,另包为末兑服),桂枝15g,羌活15g,水蛭10g(另包为末兑服),土鳖虫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复诊:服药6剂后,双下肢周径差缩小为2cm,左下肢疼痛明显减轻。

【按语】 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西医认为,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以及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内科治疗主要以抗凝为主。本例方投益气化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加水蛭等,与西医抗凝药物异曲同功。方中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土鳖虫、水蛭活血祛瘀;穿山甲(代)、桂枝、王不留行配合地龙通经活络;羌活止痹痛兼顾其标。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任晓丹.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四川中医,2002,5:69)

★ 从气虚血瘀湿阻论治

【病案】 王某,男,48岁,1989年8月26日初诊。左小腿肿胀疼痛半个月。查:皮温略高,局部不红,按之指凹性水肿,舌质暗稍红,舌苔薄黄,脉沉略弦。西医诊断为血栓性静脉炎。中医证属气虚血瘀湿阻。治以益气活血化瘀,利湿消肿之法。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黄芪15g,丹参2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川芎15g,泽兰15g,川牛膝15g,黄柏10g,车前子10g,土茯苓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复诊:服药5剂后,肿痛均有减轻。药已收效,乃予上方加地龙12g,继服。

三诊:又服药15剂,共服2O剂,痛止肿消,病告痊愈。

【按语】 补阳还五汤为气虚血瘀而设,临床凡见气虚血瘀之证,灵活运用本方,剂量轻重调配合理即可获良效。原方重用四两黄芪,笔者认为,临床可遵其法,不必拘泥其用量。原方加入丹参、鸡血藤等养血活血之品,收效更佳。笔者认为,对外伤所致的神经损伤,仅用维生素B1、腺苷B12往往效果不佳,而采用大队活血化瘀通络之品,配用黄芪,取其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确能起到使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本例患者因患肢肿胀,在益气活血化瘀基础上,加车前子、土茯苓、泽兰利湿消肿;皮温稍高,加黄柏以清热燥湿。据现代药理研究,活血化瘀药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诸药相合,使人体远端指、趾微循环得以恢复,既增加末梢循环,得到血液灌注,而使痛止。(侯梅荣.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2002,9:8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