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医案

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医案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医院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X线示骨质疏松,为类风湿改变。类风湿病久,正虚邪恋,气血瘀阻。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因四肢关节反复疼痛10余天就诊。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病机多为气血瘀滞,更有风、寒、湿邪闭阻经络,经脉闭塞,凝滞不通,气血壅滞,痰瘀交结,深入经髓而致本病发作。连续服药1个月,关节疼痛消失。患类风湿关节炎2年。辨证属久病入络,痰瘀胶着于关节筋络。

★ 从气血瘀阻络脉论治

【病案】 金某,女,55岁,1994年8月25日诊。患者四肢关节疼痛。经医院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10年来屡经中西医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近数月来病情加重,需服泼尼松,每次5mg,日夜4次才能过日,否则疼痛不能忍受。刻诊:四肢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双手指关节呈现梭样改变,两踝关节肿胀,晨起僵硬,活动后略好,形体瘦弱,面色不华,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化验:血沉103mm/1h,类风湿因子(+)。X线示骨质疏松,为类风湿改变。类风湿病久,正虚邪恋,气血瘀阻。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少佐祛风寒湿药。投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10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全蝎5g,地龙10g,制川乌10g,白芥子10g,蜈蚣5条,豨莶草100g。方中豨莶草先煎代水,再入诸药煎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20剂后,关节疼痛减轻。药已见效,原方继服。减泼尼松,早、晚各服5mg。

三诊:又服药30剂,症情大减,关节肿胀消退,活动好转。已停服泼尼松。守方再服5O剂,关节胀痛完全消失。复查血沉已正常,类风湿因子(-)。原方减少剂量一半,继服30剂。停药观察,随访3年,未见再发。

【按语】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证病因,《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因此临床多从风、寒、湿、热立论,治疗强调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舒筋活络,病久者加以扶正。笔者认为,本病单从风、寒、湿、热论治,往往效果欠佳,因风、寒、湿邪乃此病之外因,其病理转归乃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流注关节肌肉,痹阻经络筋骨,使气血阻滞,停血为瘀,湿凝成痰。因此,治要遵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气为血帅,气行血行”与“久病人络,通络化痰”之说,用补阳还五汤加味。以大剂黄芪合当归补益气血;配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白芥子祛痰;川乌、豨莶草祛风寒湿;地龙、全蝎、蜈蚣入络搜邪。对类风湿日久不愈,不宜过用散风祛寒除湿之品,扶正祛邪可提高疗效。经验认为,黄芪、豨莶草用量宜大,两药配合有增强免疫功能和降血沉,促类风湿因子转阴之功效。(叶淑兰,叶学进.叶益丰疑难病证诊治经验.河南中医,2001,5:11)

★ 从寒湿痹阻,气虚血瘀论治

【病案】 杨某,女,48岁。因四肢关节反复疼痛10余天就诊。症见四肢小关节疼痛肿胀,晨起僵硬,活动后减轻,部分关节变形,每遇寒冷而加重,舌质暗红,舌苔白微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弦滑。曾间断服用多种药物,病情时有反复。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属寒湿痹阻,气虚血瘀。治以温经通脉止痛,益气活血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赤芍12g,当归12g,桃仁12g,川芎9g,红花9g,附子9g,地龙15g,细辛3g,薏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7剂后,关节疼痛减轻,肿胀缓解。继服20剂后,疼痛基本消失,功能活动不受限制。随访1个月,未发。

【按语】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病机多为气血瘀滞,更有风、寒、湿邪闭阻经络,经脉闭塞,凝滞不通,气血壅滞,痰瘀交结,深入经髓而致本病发作。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本证久病体虚气不足,重用黄芪以补气,气盛血行则疼痛减轻。配合温经散寒,祛瘀止痛等法,则效果显著。(刘稼,张定华.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兰州医学院学报,2002,2:73)

★ 从瘀血痹阻经络论治

【病案】 李某,男,58岁,1992年10月8初诊主诉双手小指关节红肿疼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2个月。曾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每于劳累后加重,夜间甚,伴晨僵感,兼有心悸、乏力、纳差,双手小关节梭形变,舌质紫,舌薄白,脉弦细查:血沉98mm/1h,类风湿因子(+)1∶80,抗核抗体(+)1∶160。治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50g,当归尾30g,川芎12g,赤芍2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夜交藤30g,防风10g,生薏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药10剂后,患者除心悸、气短等症状明显改善外,关节疼痛亦减轻。予上方将诸药共研为细末冲服,每次20g,每日3次。

连续服药1个月,关节疼痛消失。血沉8mm/1h,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为防止复发,再服1个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 该患者年老体弱,外邪痹阻经络,血瘀不通,邪正相争,日久发生局部病变,故关节疼痛,梭形变,痹舍于心则心悸、气短,气虚则乏力、脉弱。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夜交藤养血安神通络;防风、生薏苡仁祛风除湿。药症相符,故病能痊愈。(纳木恒.补阳还五汤新用.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1,4:265)

★ 从久病入络,痰瘀胶着论治

【病案】 孙某,女,42岁,1992年4月10日初诊。患类风湿关节炎2年。四肢肘膝以下关节肿痛,反复发作,尤以双手腕、指关节为著,每逢刮风下雨及天气寒冷而加剧,甚则夜间“痛如虎咬”,有时自觉关节发热,但扪之不热,亦不红,怯冷倍于常人,平素乏力嗜睡。观以往所治,遍尝乌、附、麻、桂、姜、辛等辛温药物及虫类搜剔络道之品,或效或不效,但终不能持久。常借泼尼松、吲哚美辛或感冒通以暂时缓解剧痛。刻诊:关节肿痛,面色晦暗,形瘦盗汗,四肢酸困无力,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舌苔厚腻,脉细涩。先以化痰祛湿为治,其中半夏、制天南星各用至60g,薏苡仁12g,投之数十剂,无寸效,苔腻如故。辨证属久病入络,痰瘀胶着于关节筋络。治拟痰瘀并治之法。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0g,红花20g,桃仁12g,刘寄奴30g,制乳香15g,川芎6g,赤芍9g,苏木30g,柴胡9g,枳壳9g,白芥子10g,制穿山甲(代)10g,炙僵蚕10g,甘草6g。另以草乌30g煎汤代水煎熬上药。每日1剂,分服2次。

二诊:服药5剂后,疼痛明显减轻,肿势见缓,余症亦略有好转,惟苔腻如故。上方去柴胡、乳香,加姜半夏、制天南星各60g,防风10g,仍以草乌 30g煎汤代水。续服。

三诊:又服药10剂后,肿消痛止,苔转薄白,已不盗汗,但仍感怯冷及四肢酸困。用二诊方去赤芍、半夏、天南星,红花、桃仁分别改为9g,合桂枝附子汤,清水煎服10剂。药后病告痊愈。嘱服益肾蠲痹丸,继续巩固 2个月。后随访 1年,肿痛未作。

【按语】 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气中“湿”邪首当其冲。湿性黏滞,为病多缠绵难愈,顽痹更是如此。本案反复肿痛,面晦肢困,苔厚腻等一派湿盛之象,故先拟化痰祛湿法,然乏效。不效之因,考虑为寒湿之邪流注关节,阻滞血脉运行,顽痰死血胶结,瘀血为甚,故急改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痰通络,连服20余剂而获佳效。其中刘寄奴、苏木、半夏、天南星四味善消骨肿、止骨痹痛,验之临床颇效。可见治痹不能独守一法一方,应该灵活变通。(蒋湘萍.血府逐瘀汤新用.江苏中医,1997,10: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