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日因疼痛剧烈,寝食不安,精神不振,来院就诊。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多见于青壮年,好发部位多为第2肋至第4肋,多为一侧发病,偶见两侧发病。本病属于中医胁痛范畴,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气血不畅,脉络痹阻,瘀血停积而致。 李某,女,30岁,2000年11月21日就诊。1O天前自感左胸肋部疼痛,为持续性隐痛,活动时加重,并扪及肿块。自服索米痛片无效后,遂来就诊。X线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肋软骨炎。

★ 从肝郁气滞,气虚血瘀论治

【病案】 王某,女,24岁,2002年7月5日就诊。患者诉2年前发现胸部右季肋处隆起,时有疼痛,按之痛剧,焦虑不安,夜间疼痛不得安眠。曾用镇痛药、激素、理疗、外用膏药等治疗不效。近日因疼痛剧烈,寝食不安,精神不振,来院就诊。症见右侧季肋处有隆起,触之有灼痛感,压痛明显。自诉疼痛日10余次,每次15~20分钟,夜间尤甚,舌质暗红,有瘀点,舌苔薄白,脉弦数无力。证属肝郁气滞,气虚血瘀。治拟疏肝理气,补气活血。

处方:黄芪10g,当归10g,桃仁6g,红花6g,赤芍10g,川芎6g,地龙10g,白芍10g,茯苓10g,薄荷10g,柴胡6g,白术6g,生姜6g,延胡索10g,牡蛎3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方5剂,疼痛大减。再进5剂,疼痛消失,但局部仍有隆起。前方去黄芪、柴胡、白术,加玄参、夏枯草各20g。

三诊:又续服5剂,症状全部消失,隆起缩小过半。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多见于青壮年,好发部位多为第2肋至第4肋,多为一侧发病,偶见两侧发病。临床无特殊疗法,止痛药、激素、理疗只能暂时缓解。本病属于中医胁痛范畴,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气血不畅,脉络痹阻,瘀血停积而致。《症因脉治》云:“死血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结,肝火上冲……皆或胁肋之痛矣。”说明肝郁气滞,气虚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补阳还五汤原为卒中后遗半身不遂而设,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逍遥散原为肝郁脾虚之两胁胀痛,月经不调而设,有疏肝解郁,和营健脾之功。用于治疗本病,旨在取两方益气和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方中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黄芪补气行血;地龙祛瘀通络;柴胡、薄荷、白芍疏肝理气;白术、茯苓健脾理气;生姜、甘草调和诸药。(薛志广.补阳还五汤合逍遥散治疗非化脓性肋软骨炎46例.浙江中医杂志,2004,1:26)

★ 从气滞血瘀论治

【病案】 李某,女,30岁,2000年11月21日就诊。诉左胸肋部疼痛1O天。1O天前自感左胸肋部疼痛,为持续性隐痛,活动时加重,并扪及肿块。自服索米痛片无效后,遂来就诊。查:左侧胸部第3肋软骨处隆起肿大,皮色正常,压痛明显,舌质暗红,舌苔白,脉弦涩。X线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肋软骨炎。辨证属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5g,红花1Og,桃仁12g,川芎9g,赤芍1Og,土鳖虫9g,柴胡12g,延胡索12g,郁金12g,枳壳1Og,桔梗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上方7剂,疼痛消失,但局部肿块隆起无明显变化。上方加三棱、莪术各1Og继服。

三诊:又服药10剂后痊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语】 肋软骨炎属中医胸痹范畴,以局部结块隆起,自觉疼痛,永不化脓为其特点。《圣济总录》云:“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本病是由于气血失于流畅,气滞血凝积聚而成。在治疗上应用活血化瘀之血府逐瘀汤合破血散结之三棱、莪术,可使肿消痛止,诸症悉愈。(贾利辉.血府逐瘀汤外科应用举隅.陕西中医,2003,2:1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