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气机郁结,瘀血内停论治
【病案】 患者,女,61岁。因烦渴、多饮、多尿7年余就诊。患者7年前生气后出现胸胁胀闷,疼痛,烦渴,多饮,多尿,每天饮水3~4暖瓶(7000~8000ml),尿量6000~7000ml,饮食正常。曾多方求治无效,于1999年5月20日来诊求治。查阅前医处方均以滋阴润燥,清热生津论治,方选益胃汤、消渴方、玉女煎、六味地黄汤加减。现症见胸胁胀闷,形体消瘦,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口唇干燥欲裂,舌质暗红,有瘀斑点,舌苔黄燥裂,脉沉涩。化验:空腹血糖4.2mmol/L,尿常规(-)。诊断为消渴。辨证为气滞血瘀。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5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5g,赤芍15g,牛膝20g,生地黄15g,柴胡9g,桔梗9g,枳壳15g,生甘草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服3药剂后,口干渴明显减轻,饮水量减少,尿量减为每日2000~3000ml,胸胁胀闷好转。守方再进7剂。
三诊:药后口干渴、多饮消失,尿量正常,舌质暗红,舌苔少,脉沉细。以六味地黄汤滋养肝肾,益精补血,润燥止渴。又巩固治疗1周后,精神状态良好,饮水、小便均正常遂停药。随访3个月,未复发,病告痊愈。
【按语】 消渴一病,中医认为多由阴虚燥热引起,而血瘀是阴虚燥热的结果。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或病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阳虚则寒凝,亦可导致血瘀。而本患者之消渴是由于情志失调,气机郁结,血行不畅导致瘀血内停而引起,故病源为气滞血瘀。情志失调,气机郁结,血行不畅,瘀血内停,津液不能随气上布,不能上承于口,则口渴多饮;气机不畅,膀胱气化失司,则尿多;舌质暗,有瘀斑,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均为瘀血内停之征;瘀血日久,化热伤津,则苔黄燥裂。正如《灵枢·五变》所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本患者以气机郁滞,瘀血内停为本源,瘀血不去则气机不畅,滋阴而阴不得生,清热而化热之源未除,故前医滋阴清热治疗不效,必须从病源着手。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方选血府逐瘀汤。其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解郁;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互相配合,则血活气行,瘀化热消。之后再以六味地黄汤滋养肝肾,益精补血,润燥止渴,则津液生,气血和,诸症愈。患者病初治疗无效,未能辨清阴虚内热与气滞血瘀孰为本源所致。患者的诊治过程,进一步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金翠萍,乌仁苏雅拉.血府逐瘀汤治验消渴顽症一侧.包头医学,2002,1: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