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体育竞技运动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北京召开,全国人民运动健身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大中城市各种体育场馆、运动场所及健身俱乐部,参加健身运动的人群明显增加。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要讲科学,已成为健身人群及广大竞技运动员的共识。然而,人们在体验运动健身、运动休闲、挑战极限的同时,运动导致的各种创伤对人们身心、生活、职业等方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成为运动促进健康的障碍,影响了各项运动健身活动的开展。据统计,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创伤的患病率高达50%~70%,严重的运动创伤使运动员被迫停止训练,甚至造成生命危险或终身残疾。因此,预防运动创伤和提高治疗水平成为体育科学工作者以及运动医学工作者共同的工作任务。
运动创伤学(sports traumatology),亦称“运动损伤学”,是由骨科学、创伤学及运动学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是骨科学及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服务对象是运动员、演员以及参加健身运动的广大群众。主要任务是研究运动过程中创伤的发生规律、机制、防治措施、治疗效果、康复和伤后训练安排等,为改善运动条件,改进教学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运动创伤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首先它是一门临床学科,是运动医学的分支学科,侧重运动创伤的治疗与康复,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伤前的运动功能;同时,它又是体育科学中运动人体科学的一个分支,侧重运动创伤的预防,避免运动创伤的发生。从事运动创伤的医生或教师既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外科知识,特别是创伤骨科知识,又需要具备体育运动训练方面的知识,有体育爱好或兴趣,在临床与运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将运动创伤发生率降到最低,使伤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运动功能。
我国现代运动创伤学伴随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竞技体育落后,只有医疗体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竞技体育以及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运动医学各学科(包括运动创伤学)的发展。1955年10月,卫生部举办全国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高级师资进修班,为全国医学院校和国家体委等有关单位培养体育保健专业人才。之后,相继在部分医学院校及体育院校成立了医务监督医疗体育教研组,以后相继更名为运动医学教研组,并增加了运动创伤的内容。北京医学院、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重点体育院校等相继成立了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创伤研究所,设置了运动医学(包括运动创伤学)教学体系,并逐渐在医院内设立了专门的运动创伤病房与门诊。至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运动创伤的教学、科研及临床体系。近年来,伴随着分子生物学、工程学、力学、电子学、材料学、运动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科学的发展,运动创伤学在关节微创外科、移植免疫学、影像医学、康复医学、生物力学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代的康复理念及康复器材的应用、关节镜微创手术的开展、生物材料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实现运动创伤治疗微创化,使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回运动场,创造优良的运动成绩。传统的中医药在运动创伤的应用,凸现了我国自己的学科特色,得到了世界运动医学权威的肯定。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是我国第一所专门从事运动医学研究与临床的机构,曲绵域教授等作为我国现代运动医学的奠基人,为我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第29届世界运动医学大会于2006年9月在我国北京举行,显示了中国运动医学对世界运动医学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现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山东、四川等省市的部分高等院校已招收运动医学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运动医学特别是运动创伤学培养教师和医师。国内部分三级医院及体育医院相继建立了运动医学科室或中心,专门收治运动创伤患者。目前,运动创伤患者主要在综合医院的骨外科、康复医学科就诊与治疗。运动创伤学知识在临床医师、体育教练员、运动员及队医中还不够普及,运动创伤学继续教育项目数量少。因此,对相关人员开展运动创伤学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是当今运动医学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
中国运动医学会于1978年成立,挂靠在国家体委。1980年加入了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1982年《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创刊。我国运动创伤论文的发表有了自己的阵地。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于2007年4月在北京成立,对促进运动医学特别是运动创伤学的发展,加强对重大体育比赛运动医学保障,培训运动创伤医师,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亓建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