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亦可通过经络而反应于体表。指出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五脏六腑的传变途径。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药物治疗也是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才能使药到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功能活动的通路。因此,其主要生理功能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及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等方面。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等组成的,它们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有机配合,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于脏腑;奇经八脉联系筋脉皮肉,从而使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表里、上下彼此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所以《灵枢·本脏》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是因为经络循环贯注之故。所以《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3.感应传导作用 经络不仅有运行气血营养物质的功能,而且还有传导信息的作用,所以经络也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网。当体表受到某种刺激时,刺激量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亦可通过经络而反应于体表。经络凭借四通八达的信息传导网,可以把整体信息传达到每一个局部,从而使每一个局部成为整体的缩影。针刺中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传导感应作用的表现。

4.调节机能平衡 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衰的证候,可运用针灸等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灵枢·刺节真邪》)。实验证明,针刺有关经络的穴位,对各脏腑有调节作用,即原来亢进的可使之抑制,原来抑制的可使之兴奋。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以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坡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指出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五脏六腑的传变途径。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沟通联系,所以经络还可以成为脏腑之间病变的相互影响的途径。如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中,所以肝病可犯胃、犯肺;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所以肾虚水泛可凌心、射肺。至于相为表里的两经,更因络属于相同的脏腑,因而使相为表里一脏一腑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如心火可下移小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使肺气不利而喘咳胸满等等。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和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而且也是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通过经络的传导,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于外,表现于某些特定的部位或与其相应的官窍。如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少腹胀痛,这就是因为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真心痛,不仅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且常引及上肢内侧尺侧缘,这是因为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其他如胃火炽盛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见目赤等等。

2.指导疾病的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的脏腑,它可以反映所属经络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病症的依据。例如:两胁的病变,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的病变。又如头痛症,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项部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项者,多与厥阴经有关。《伤寒论》的六经分证,也是在经络学说中,还发现在经络循行通路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在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物,或局部皮肤的形态变化,也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如肺脏有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痛可在阑尾穴有压痛,长期消化不良地病人可在脾俞穴见到异常变化等等。(《灵枢·官能》)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保经所在。”就指出了经络对于指导临床诊断的意义和作用。

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对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更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针灸与按摩疗法,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的远隔部位上取穴,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的远隔部位上取穴,通过针灸或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穴位的选取,就必须按经络学说进行辨证,断定病症属于何经后,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穴,这就是“循经取穴”。

药物治疗也是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才能使药到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确定了“药物归经”理论。金、元时期的医家,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张洁古、李果还按照经络学说,提出“引经报使”药,如治头痛,属太阳经可用羌活,属阳阴经的可用白芷,属少阳经的可用柴胡。羌活、白芷、柴胡,不仅分别归手足太阳、阳明、少阳经,且能为他药归入上述各经而发挥治疗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