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成这一现状的内因分析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首先应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行为是否符合主流的企业声誉评价标准。笔者通过对美国《财富》杂志的“最受尊敬的企业”评选、美国声誉研究所的企业声誉商数(Corporate Reputation Quotient,简称RQ)测评、《日本经济新闻》的“最优秀企业”评选、中国《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和国际信誉研究院(中国)的声誉排名体系等七项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声誉评价体系加以统计分析后发现,这些指标共涉及十六项内容,其中高度重合的有五项,分别是产品&服务质量、财务业绩、创新力、人才吸引力以及社会&环境责任,因此这五项构成指标可以视为影响企业声誉评价的关键因素。
以下来看日资企业在这五项关键因素上的表现。
(一)产品&服务质量
上世纪90年代,日本鉴于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把中国定位为“产品生产加工地”,即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和组装,再出口到日本或世界各地,以解决日本国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而没有把中国看作一个主要的消费市场。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日本逐步把中国市场从单纯的“生产加工地”拓展到“生产加工地+市场”,把投向中国市场的产品细致地分为七类,分别是最新锐产品、上一代产品、高级品、通用品、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同等品、面向中国市场的专用产品和其他。
随着中国市场在日本企业全球布局中战略地位的提高,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2003年2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日本企业计划到2008年将投放中国市场的上一代产品下降到2003年的37%,投放最新锐产品的企业数将增加到2003年的215%[6]。由此可见,日本越来越重视中国作为一个“目标销售市场”的价值所在,并在不断加大对与国外同步的商品和服务的投入力度。
(二)财务业绩
由于重视财务业绩,日资企业在内部实行严格的预算和内控管理制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2002年外资企业整体负债率(债务占总资产比例)为54.7%,而日资企业为47.4%。另据该中心数据显示,日资企业的销售额中出口比例达到44%,比包括欧美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整体29.7%要高出近14个百分点;日资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利润/销售额)达到6.1%,比外资企业平均4.1%要高出2个百分点;纳税率(纳税额/销售额)达到6.3%,比外资企业平均5.5%高出0.8个百分点[7];2004年,日资企业缴纳税收约490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中国当年财政收入的1.9%[8]。另据日方统计,2004年度,日资企业实现销售额18.5万亿日元,占日本海外总销售额的11%;80%以上的在华企业盈利,实现利润5,774亿日元,占日本企业海外总利润的10%[9]。
(三)创新力
截止到2007年4月5日,在中国境内申请的发明专利中,专利申请地址来自于日本的有183,196条。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人证实说:“中国境内的发明专利申请,日本公司超过了所有国家,排在第一位。”松下一家公司在中国申请的发明专利数就达到16,825条,索尼为9,817条,日立为8,402条。靠专利吃饭的美国高通公司,其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才不过1,539条[10]。
(四)人才吸引力
与欧美企业大量采用有欧美留学经验的中国内地或香港、台湾人士作为在华企业的一把手或管理高层不同,成立5年以内的日资企业的高管基本都是日本人,即使是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全部由中国人出任高管的也几乎没有[11],这主要与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有关。
日本企业信任自己培养的干部,一般没有从外部挖人担任高管的传统,因此在日本企业中升到一定的管理职位基本需要培养10年,而日资企业在中国历史长的也就是10多年,按日企的规则,大多数员工还不具备提拔和委以重任的资格。另外,由于日本企业采用集体决定制,内部决策程序复杂,讲究事前沟通,需要顾及各有关部门的利益,存在许多不成文的规则。而多数日本企业又对海外子公司放权不足,子公司凡事都要向总公司汇报,依赖总公司决定的事项较多,日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需要花许多时间与日本总部沟通协调。因此如果不是在同一家日本企业工作多年,很难把握这种复杂的内部关系,这也是造成日企高管本土化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社会&环境责任
日资企业每年在公益事业上投入数千万日元,多的时候达到1亿日元[12]。但对于日本人而言,“默默地做好事”是一种美德而不是为了宣传或塑造企业形象,因此很少主动对外发布信息,中国公众也就鲜有机会了解日资企业所作的公益活动。三菱商事原中国总代表武田胜年说了一番很有代表性的话:“我们在中国做生意时,首先考虑的是要能长久地在这里做下去,成为这里的企业市民。不求轰轰烈烈的广告宣传。我们通过不断地与政府、学者、媒体、消费者交流,尽可能不加渲染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介绍出去,带领中国雇员默默地从事志愿者活动。”[13]
综上所述,日资企业除人才本土化率偏低、之前一直把市场重点放在欧美而对中国重视程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外,在企业的经济和社会贡献方面基本符合国内外主流的“企业声誉”评价标准。日资企业的声誉在中国民众的心目中之所以和欧美在华投资企业存在巨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必须从跨国企业的特殊性入手加以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