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棘球蚴病腹腔接种和复发

棘球蚴病腹腔接种和复发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包虫囊液内每毫升含有原头蚴数万到数百万个,不同患者差异较大的原因是原头蚴较囊液比重大,故常沉积在囊液的下部,且人患棘球蚴病是非繁衍的中间宿主,故因宿主不同及采取囊液部位而异。除手术中囊液外漏造成腹腔内种植外,术中对于有自发破裂的囊肿未能发现和清除腹腔内所有的继发囊肿、术中对与肝内囊中有外生囊肿或卫星囊肿者行内囊摘除后未做彻底检查都会造成棘球蚴病的复发。

【原因】

术中囊液外溢至腹腔,不但会引起过敏反应,还会引起包虫囊肿腹腔内继发性播散种植。包虫囊液内每毫升含有原头蚴数万到数百万个,不同患者差异较大的原因是原头蚴较囊液比重大,故常沉积在囊液的下部,且人患棘球蚴病是非繁衍的中间宿主,故因宿主不同及采取囊液部位而异。人体包虫内无原头蚴约占30%,称为育囊,因之在手术中观察鉴定囊液内有无原头蚴,是施行预防措施的根据。对含有原头蚴的包虫,在手术摘除包虫时,未能将原头蚴杀灭,遗留在外囊空腔内则可继续生存,在原外囊腔内长成包虫,即原位复发包虫。若包虫囊液溢出污染术野,或包虫破入腹腔,则大量的原头蚴移植于腹腔,附着在脏器浆膜的表面吸取营养而继续存活,小者如米粒,大时似手掌,少则数个,多时数以百计的包虫与腹腔、盆腔脏器、肠管、系膜、网膜广泛粘着长成为播散性多发腹腔棘球蚴病,需分区多次手术摘除,常因并发粘连性肠梗阻、肠穿孔、腹腔脓肿而难以根治。

除手术中囊液外漏造成腹腔内种植外,术中对于有自发破裂的囊肿未能发现和清除腹腔内所有的继发囊肿、术中对与肝内囊中有外生囊肿或卫星囊肿者行内囊摘除后未做彻底检查都会造成棘球蚴病的复发。

【临床表现】

包虫囊肿术后复发率报道为0.9%~22.0%,很难确切统计,原因主要为复发的时限较长,有40年之后复发的报道,故失访率高,往往仅1/3的病例获得长期随访。

复发后如何早期发现,又进一步采取必要的补助治疗措施,有着重要意义。要早期发现,首先就应对术后患者进行追踪检查。B超在这方面非常重要。通常对复发患者多数在3个月中即可查出,但也有部分患者仍需半年或更长时间。复发可发生于肝内原病灶处或原病灶之外,也可发生于肝外腹腔种植,或新的部位出现的囊肿,复发囊肿可以多年没有症状。

【诊断】

(1)原包虫囊肿在治疗后早期消失,后来在原部位再次有新的囊肿出现。

(2)原治疗后的包虫囊肿残腔内B超回声渐趋回声光点消失呈现无回声液性暗区,或有新的双层结构的囊壁复现。

(3)B超下体积不断增加的囊肿。

(4)包囊残腔再次有分隔分房出现。

(5)间接血凝试验滴度有上升趋势。

【处理】

一旦确定应立即尽早进行治疗或对现行治疗进行调整。包括适当加大化疗药物用量或换用其他可能更有效的药物,配合进一步的PAIR强化治疗等。

【预防措施】

可于术前及术后各30d口服阿苯哒唑20mg/(kg·d),能抑制播散的原头蚴的生存,可取得预防效果。术中预防原则是采取积极防上外溢的措施。为防止囊液外溢,切开囊腔前即应采取一系列隔离措施。

1.保护切口和术野 在病侧肝脏周围填塞纱布垫和手术巾以使其与其余腹腔隔离,有条件可采用绿色或蓝色的手术巾以增加与白色包虫内容物的对比。有的主张填塞的纱布垫浸以3%的盐水,以起到杀死包虫作用。

2.待切开肝组织周围隔离措施 运用较成功的一个方法是Aarons等1983年提出的吸附式包虫手术圆锥,将圆锥底部套于待切开的肝表面周围,将底部吸引管的接口连至负压吸引,5~10s后圆锥已紧密覆在肝表面上,圆锥内的液体不再会溢至圆锥外,这样可以安全放心的切开包虫外囊了。有的主张不用圆锥而用塑料巾缝于肝脏切口周围,更有的主张更简化,仅在待切开处近旁缝三根牵引线牵引,但在缝线前为减少囊壁压力需先用大号注射针抽出囊液,一般可抽50ml直至针孔被囊内容物堵塞。顺利吸引的关键是吸引橡皮管足够粗,以免子囊塞住管道。对于位于肝脏隔面、右肝背段的大囊肿或膈肌有较多粘连,估计分离有风险的囊肿,视情况做胸腹联合切口,以获得足够的暴露。

3.术中局部用药 即在吸出部分囊液后,向囊内注入杀灭原头蚴的药物。

4.切除遗漏外生性囊肿和卫星囊肿行内囊摘除术容易遗漏外生性囊肿和卫星囊肿,因此术中应行B超仔细检查肝内有无遗漏囊性病灶,对已有自发性破裂的病灶应仔细检查腹腔内有无种植灶,如有则予以切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