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吻合口狭窄或结石形成是胆总管囊肿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一方面由于胆总管囊肿与肝外胆道关系复杂,容易发生术中胆道损伤;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术前或术后胆道反复感染。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被广泛采用,以及术者对肝外胆道解剖变异的重视,术后吻合口狭窄或结石形成的发生率已经明显降低。具体原因如下:
(1)长期反复发作的感染和胆管炎症,囊壁纤维性增厚,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特别是再手术的患者,局部解剖变形,胆总管囊肿上部与肝总管、左右肝管的关系复杂,如术中将开口位置低的肝管误认为粘连带而切断,且未予结扎,则术后可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并因继发感染而致狭窄。
(2)术前即在胆总管末端、肝门区或肝内胆道形成炎症性狭窄,如手术探查不彻底,致使术后狭窄依然存在。
(3)解剖因素:约有1/3的病例肝外胆道存在不同程度的解剖变异,如术者对此缺乏足够认识,易误伤胆总管导致狭窄。
(4)技术因素:术野暴露不够充分,如切口选择不当、切口过小、麻醉过浅、肌肉松弛不够可增加手术操作困难,再者如肝动脉损伤出血盲目钳夹止血,以及缝扎过深错误结扎深面肝管等均容易导致胆道损伤,致术后狭窄。
【临床表现】
吻合口狭窄或结石形成,多在2年内发生,主要表现为胆汁性腹膜炎、胆汁漏、阻塞性黄疸、复发性胆道炎、胆汁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等症状。根据狭窄程度以及有无胆汁漏或继发感染,其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程度也有所不同:若吻合口狭窄严重或结石完全嵌顿,术后早期即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可有右上腹持续性疼痛,继发感染时则出现恶寒、发热、寒战及腹痛等症状,同时常有腹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消化道症状,发生胆汁漏则很快出现胆汁性腹膜炎,创口或引流口可有大量胆汁流出。
血管钳钳夹损伤部分胆道壁,结石嵌顿引起部分胆道损伤,或胆汁外渗引起胆道周围炎,遗留瘢痕狭窄,在术后几周至数年后出现急性胆道炎症状,并可反复发作,以致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症状。
【诊断】
可通过患者头低、俯卧位行稀钡或水溶性造影剂经十二指肠逆行胆道造影,或内镜下置管至吻合口处,甚至插入胆总管内造影,以证实吻合口是否狭窄或胆管内是否存在结石,以确定是否再手术,拆除吻合口、取出结石,重新吻合。
1.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 可了解狭窄部位、性质和程度,显示肝胆道的形态和解剖关系,以及有无结石或内瘘,而且造影后留置导管引流胆汁,可改善肝功能,减少手术出血,降低再次手术风险。
2.静脉法胆道造影 肝功能大致正常者适合本法,若胆总管直径>1.5cm,注射后2h胆道显影较1h的密度明显增高,提示有部分梗阻,如并发结石时,大部分可呈充盈缺损。
3.磁共振胆道造影(MRC) 此法敏感性高,无创,能清晰显示狭窄部位的部位及扩张程度,并可鉴别良、恶性狭窄,但成本较高,不易开展。
4.B超、CT检查 能显示胆道有无梗阻、狭窄或扩张,但不能显示病变原因及部位。
5.实验室检查 有助于诊断但无特异性,表现为血清直接胆红素、胆固醇、碱性磷酸酶及γ-谷酰转肽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尿中胆红素阳性等。
【处理】
吻合口狭窄是内引流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其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术后反复出现胆道感染表现而排除了肠内容物反流等因素后,应考虑到吻合口狭窄的可能。对于肝管间置空肠人工套叠瓣膜十二指肠吻合术的患者,在非手术治疗症状不能缓解的情况下,可在内镜下扩张十二指肠吻合口。对于接受肝管空肠人工套叠瓣膜Roux-en-Y吻合术者,如出现吻合口狭窄,应再次手术做一符合要求的吻合。
【预防措施】
为预防吻合口狭窄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切除扩张的胆总管,应在靠近肝总管口处,保留胆总管壁0.5~1.0cm长,使肝总管口呈漏斗状,以扩大吻合口、防止肝肠吻合口狭窄;另外还应积极采用曾氏Roux-en-Y改良吻合或矩形黏膜瓣、人工肠套叠等抗反流装置,防止肠内容物反流,为预防癌变的发生,还应剥除漏斗状胆管囊肿上口之黏膜,目的是尽可能做一足够大的吻合口;胆总管囊肿上部与肝总管、左右肝管的关系复杂,术中应辨清囊肿上部与肝总管和左右肝管的关系,囊肿常表现为胆总管壁的不对称扩张生长,所以上段胆管的开口一般不在囊肿的轴线上,如胆管囊肿上端开口较高,达左右肝管汇合处或当近肝门的肝总管和肝内胆管有原发性狭窄时,应行肝门胆道成形术,不必做肝胆管高位离断,而是保留肝管开口以下1.0~1.5cm的“囊”壁,形成喇叭状,以保证做一足够大的胆肠吻合口,在吻合前还应将左右肝管中隔切开行肝总管成形术,并使吻合口无张力,以减少吻合口瘢痕的形成;如胆管囊肿上端开口较低而肝总管直径较细时(不足0.8cm),应将肝总管剪开成形,或选择病变肝叶切除术,术中需放置胆管支架引流管3个月以上,其目的是为了通畅引流和保留通道以备手术后经胆道镜取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