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是将有机碘造影剂注入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一种检查方法,1927年开始应用脑血管造影诊断颅内疾病,包括颈内动脉造影、椎动脉造影和全脑血管造影。CT应用以前,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方法。脑血管造影尤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病变的必然选择。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损伤性检查,特别是传统脑血管造影,DSA技术经股动脉插管,损伤相对较小。
1.造影方法 有经皮直接穿刺法和导管法2种,如直接穿刺颈部血管或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近年来,较大的医院已采用DSA,多采用股动脉穿刺方法,使用计算机控制高压器快速注射对比剂,主要用于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的诊断及了解颅内肿瘤的血供情况,特别适用于配合神经介入性治疗。
2.造影禁忌证 严重的血管硬化、严重的心力衰竭或冠心病患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良者、对比剂过敏或过敏体质者、穿刺部位有炎性病变、有出血倾向者等都是造影的禁忌证。
3.脑血管造影适于诊断的疾病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患的“金标准”,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可准确地显示血液循环各时期的血管影像,获得如动脉期、微血管期和静脉期的血管像。颈动脉造影,每一时期可从后前位和侧位像上观察。椎动脉造影可从30°后前位、侧位像上观察。目前新型DSA已实现了多角度三维立体成像观察。
脑血管的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脑血管移位,形态改变,缺如,循环改变等。
4.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和脑血管发育异常的首选检查方法。
(1)脑动脉瘤:好发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脑底动脉环及其分支部位。脑血管造影可显示动脉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形状及其与脑血管的关系,还能确定载瘤动脉有无痉挛、动脉瘤蒂部形态、侧支循环情况。动脉瘤体内因充盈对比剂而呈致密影,可呈囊状或浆果状。局部对比剂外溢是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征象。动脉瘤大小多在0.4~1.0cm,大于2.5cm者为巨大动脉瘤。由于动脉瘤出血后引起动脉痉挛、动脉瘤开口过窄或有血栓形成、动脉瘤较小和由于位置关系被遮挡等因素,2%~5%的动脉瘤造影可能不被显示。动脉瘤载瘤动脉痉挛或出血也可造成阴性结果。血管襻及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的漏斗需要与动脉瘤鉴别。
CT血管造影(CTA)及MR血管造影(MRA)有助于了解动脉瘤的全貌,MRA还可以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属无创检查,临床常首先采用MRA或CTA,当诊断困难或行介入治疗时应选用DSA。
(2)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颅-面血管瘤、静脉血管畸形和毛细血管增生症等,其中以动-静脉畸形最常见。动-静脉畸形血管造影显示典型表现:为一簇纡曲纠缠的畸形血管团,与扩大纡曲的动脉与静脉相连,引流静脉于动脉期提早显影。较小的动-静脉畸形可仅见较粗的血管影和静脉早期引流,无明显畸形血管团(巢)显示。部分供血动脉可合并动脉瘤。一般血管畸形如不合并出血则无占位表现,此为血管畸形的重要特点,但颅底的海绵状血管瘤及静脉瘤可有占位效应。脑血管畸形合并血肿时,血管造影可见占位性改变,邻近的血管可见痉挛变细,由于受血肿压迫、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血管造影有时不能显示畸形的血管团。静脉畸形表现为静脉期许多细小的、扩张的血管呈放射状汇入较粗大的引流静脉,流入脑深部进入室管膜下静脉时,呈“水母头”征。海绵状血管瘤并不少见,脑内者血管造影绝大多数表现正常,应引起注意,MRI检查比较有特征。在DSA的基础上可行介入治疗。
(3)烟雾瘤(moyamoya病或多发性颅内动脉闭塞症):脑血管造影可见颈内动脉床突段以及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近端狭窄、豆纹动脉和脑底部的穿支动脉及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侧支血管的明显扩张,呈现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烟雾状”征象,大脑后动脉也可受累。血管造影可明确累及范围、严重程度及分期,但不能观察脑内继发的病理改变。
(4)海绵窦动-静脉瘘:血管造影显示动脉期海绵窦提早显影、增大,眼上静脉粗大,均为特征性改变。
对于颅内肿瘤,除术前了解肿瘤供血动脉情况外,现已较少使用脑血管造影的诊断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