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生命现象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就人的心理和健康而言,季节气候、天气变化、日照光线、地形地貌、国土疆域等气象变化和地理条件以及色彩、声音、空气、景观等常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与天气有明显的关系。夏日炎炎,人会感到烦躁不安;朔风冽冽,人的兴奋性就会降低;阴雨连绵,常给人以压抑、烦闷和多愁之感;风和日丽,则让人舒适欢畅、心旷神怡。故自古文人多用天气变化来描述或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许多学者也通过实验和观察对心理现象及精神疾病作了大量的气象学研究。20世纪20~30年代德国科学家曾报告了焚风(即干热风)所引起的焚风综合征。焚风区大气干热且大量带电,阳离子达4000个/m3,此刺激可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内分泌变化,持续干热则使机体保持应激状态,即可诱发一系列精神症状或心身疾病。
我国有句谚语:“菜花黄,痴病旺”,即说精神病易在春季发作。观察及临床资料表明,冬去春来,当低气压中心出现时,因气压突然下降,气温相对升高出现闷热天气,常使人精神上陷入不知所措、沮丧、抑郁;儿童易激惹,出现骚动、暴怒、哭泣、吵闹叫喊;成人也可呈现坐立不安、工作效率低等情况。暖峰过后,正常人情绪波动;抑郁患者对暖峰及暖空气特别敏感;神经症患者在天气变化前感到烦躁和失眠;精神病患者可出现激惹、躁狂和冲动行为。冷空气经过时,精神分裂症则趋向木僵或亚木僵状态。这类情况,药物常不易控制,须等气象条件相对稳定,好发季节过后,病情才趋缓解。
人对天气气候的反应很敏感,尤其是老弱妇幼。气象变化可引起人的生理心理变化,但一般不会致病。只有当人体由于某种原因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象变化或气象变化异常急剧,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大自然的五颜六色给人们以各种感受,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根据颜色对心理影响效果的不同,颜色可分为暖色和冷色。暖色如红、橙、黄等,他们给人以热烈、辉煌、兴奋的感觉;冷色如绿、青、蓝、紫等,给人以安静、冷爽、娴雅的感觉。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特定的颜色可引起相应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并进而影响生理状态。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有一座黑色的伯列费尔桥,在这座桥上投河自杀的人比这一地区其他桥自杀的人多得多。但到此桥被漆成绿色,自杀的人数迅速下降。
颜色影响心理的原理,除渗透着文化和经验的影响外,其生理心理机制尚在探索中。美国生物社会研究所所长史超斯博士认为,颜色的电磁能对垂体及下丘脑起作用,并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直接调节和控制人的情绪及其他心理功能。
人生活于空气之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对于人,空气比水和食物更为重要。空气的湿度、温度、压力、流速及其化学成分对人的心理健康均有影响。新鲜干净的空气,给人一种清爽舒适、沁润心肺之感,可以调节神经过程的适度兴奋和抑制,增强心血管及呼吸器官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吸进更多的氧气,呼出较多的二氧化碳,促进胃肠道消化和吸收,而有利于身心健康。
如果生活在高气温、低气压、高湿度、含氧量不足的环境中,马上会感到沉闷、压抑、烦躁、易怒甚至失眠。空气中的污臭、怪味会使人们心理上产生厌恶感,如果长期处在污浊空气中,则会出现恶心、头晕、疲劳、食欲缺乏等症状,久而久之会使人急躁、易怒或抑郁不欢,甚至出现心理异常。此外,这种影响还会危及人的生理健康。张西洲等(1996)对46名进入海拔5270m高原的军人所作的SCL-90测验表明,进入高原后,SCL-90中的躯体化、焦虑、强迫、敌对和恐惧均有显著性增高。
自然景观,如日月星云、高山大川、草木花鸟等均能陶冶人们的情感。当人们游乐于公园、海滩、山庄、名胜古迹之间时,会感到轻松愉快、悠闲自在;当人们漫步乡间小路、林间溪边、河畔草地时,会激发出诗情画意和爱的热望。这种对大自然美的感受无疑有利于身心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