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

儿童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儿童病人的突出特点是因年龄小,对疾病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其本质。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属的心理支持。儿童患者心理活动随治疗情境而迅速变化。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研究,乳儿从6个月到1周岁是建立“母子联系”的关键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母爱。提倡母乳喂养目的不单单是保障孩子的营养,还在于母乳喂养增加母亲的爱抚和母子联系。在有条件的病房,提倡由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对某一个患儿护理。

(一)儿童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与护理

1.儿童病人的突出特点是因年龄小,对疾病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其本质。特别是3岁以下的儿童,他们没有理解时间和因果关系的能力。学龄前儿童虽然开始建立局限性的时间概念,但他们认知能力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一切事物的中心或认为自己是事件发生的促成者,护理人员要告诉儿童患者,患病不是因为做错了事,住院或经历有创性治疗更不是惩罚。护士在讨论有关患儿病情时,要避免患儿能无意中听到,否则,由于他们认知能力的限制,会产生误解。如果需要他们知道,护士要耐心解释,选择适于儿童发育阶段的语言,用简单而短的解释,尽量用他们熟悉的词汇,避免令人恐惧的词,如把“刀口”叫“开口”等。一个善于想象的护士可能用故事向患儿做必要的解释。用拟人或比喻的方法传达信息更容易使患儿易于理解,产生兴趣,同时能减轻恐惧。护理人员不仅自己应该懂得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还有责任向患儿家长做宣传和指导。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属的心理支持。特别是在我国,儿童患者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得病,父母格外紧张,甚至恐慌不安。有研究表明,家属的心理状态对孩子有直接影响,儿科护士要具备稳定患儿家属情绪的能力。

儿童患者心理活动随治疗情境而迅速变化。因为他们注意力转移较快,情感控制程度低。比如,一个年幼的患儿在面对注射时,会产生心理应激,而他唯一的防范方式就是发怒和身体反抗,在这种情况下,护士不能训斥患儿,也不能给予负反馈,应该正性强化,多鼓励,护士可以告诉患儿:“注射中你可以哭,痛了哭也是乖孩子”。在有创性检查或治疗中,如不允许发泄由于身体痛苦所产生的负性情绪,那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痛苦,儿童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控制直觉冲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压力。

2.儿童患者对基本照料者的依恋强烈,尤其是3岁以内的儿童,如强迫与母亲分离,可出现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Bowlby认为,3~5岁的儿童被剥夺了母爱其后果仍很严重,因此有人把母爱称之为儿童的三大营养(物质营养、信息刺激和母爱)之一。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研究,乳儿从6个月到1周岁是建立“母子联系”的关键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母爱。人体间的接触和抚摸是婴儿天生的需求,有人把这种需求称为“皮肤饥饿”。儿童的这种需要可通过父母的搂抱等爱抚方式满足。护士对他们轻拍、触摸及搂抱,可促进其脑功能的发展,这种作用在早产儿的护理中更为明显。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提倡母婴同室,让母亲和婴儿的身体接触尽早开始。护理专家Anderson在研究中发现,吸吮安慰嘴的(pacifier)早产儿哭闹比不吸吮者少、体重增加较快,因此,比不吸吮安慰嘴的早产儿早出院。吸吮安慰嘴产生吸吮母乳的亲昵感觉。提倡母乳喂养目的不单单是保障孩子的营养,还在于母乳喂养增加母亲的爱抚和母子联系。

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程度在患病、遭受躯体痛苦、住院、离开熟悉环境的情况下会更强烈,对住院的儿童应允许母亲或其他基本照料者陪住。有的国家鼓励父母陪住,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在病室中设置可折叠的两用沙发。如果因某些原因父母不能陪住,可把父母的照片放在孩子身边;或在寂寞的时候,如晚睡前或晨间醒来时,让孩子听父母声音的录音带;还可以让他们把孩子最喜欢、最熟悉的东西拿到病房来,如孩子的小枕头、小毯子、玩具等,因为孩子常把熟悉的东西和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人物联系在一起,这些东西能在陌生、而且充满恐惧的环境中带给孩子安慰,特别是柔软材料制作的小动物给年幼患儿睡觉时搂抱,大多是有安抚作用的。护士有责任指导患儿父母,使他们有选择地往病房带东西,有的父母为给病痛中的孩子增加快乐,同时减轻自己的内疚感,愿意买些新玩具,但对住院的孩子来说,他们熟悉的玩具更有帮助。当父母离开时,患儿可能哭叫,有些父母便偷偷离去,这样做不合适。父母应该诚实地告诉孩子,并解释清楚他们为什么离开,同时让孩子知道他们会回来的、什么时间回来。年幼的孩子对抽象的时间概念是不理解的,因此,与他们谈话时尽量不用天、周、小时等,要把父母回来的时间与他们熟知的事联系起来,例如:“你吃晚饭时或在你看电视的动画片节目时妈妈就回来”。父母应该知道,频繁的短时间探望比一次长时间探望更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父母离开时,护士应允许孩子哭,尽量多陪伴患病的儿童,表现的温暖、体贴、爱护,护士可以和患儿谈及他的父母,同时鼓励患儿自己谈论他们,这样有利于患儿宣泄想念父母的情绪。护士必须懂得,患儿常伴有身心发展的倒退现象(regression),即在儿童应激情况下,所出现的身心发展水平回到前期阶段,比如,有的孩子病前已经不尿床了,患病后又出现了,还有的孩子学会了用匙吃饭,入院后就要求别人喂饭;更多的孩子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护士与家长都应该对这种现象持接受的态度,在住院期间,不应该训练孩子学习和掌握新的发展性技能。

为减轻患病儿童对医院的恐惧,现在多数人主张把病房修建得尽可能相似于儿童生活的环境。目前在有些国家的儿童医院里,护士站摆放玩具,甚至在重症抢救室里也有玩具,病房墙上可见卡通图像,护士站围墙建得很低,以便患儿与护士面对面交谈。儿科护士的着装也别具特色,如粉红色以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医院里还有适于不同年龄儿童的活动室,患儿每天有固定时间去活动室玩,另外,护士在做评估时,就很注意了解患儿的某些特殊习惯,因为大多数儿童在睡眠、饮食、活动等方面有较强的习惯性,一旦受干扰,便会增加疾病和住院的心理应激。在有条件的病房,提倡由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对某一个患儿护理。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目前提倡的儿科护理新思想,那就是以患儿为中心的基于一种伙伴关系的家庭式护理。

3.儿童患者病情急,变化快,难以准确表达,护士必须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和专科技能,并有“慎独”的道德境界,积极主动地观察病情变化,善于从细微的变化中发现问题,遇事机智果断,及时采取措施。许多患儿家长,在孩子出现病情变化时,可能表现的非常紧张,不知所措或夸大病情。不论他们怎样反应,护士都不能责备,更应该表示对他们的理解,要基于科学知识和事实对患儿家属解释病情,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病情。实际上,护士稳重地应对患儿病情变化,有效地采取措施的本身就能帮助家属稳定情绪。

4.不同年龄的个性差异极大,其心理特点也不尽相同。儿科护士必须具备有关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知识,并注意患儿的个体差异性,例如,现在主张护士参与和指导患儿玩耍,因为玩能使孩子缓解紧张情绪,改善消极情绪,也给孩子一些控制更多事情的感觉。那么如何指导患儿有目的的玩呢?这就必须首先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现水平,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情绪与情感等特点。在发达国家,儿童医院为不同年龄的患儿设立游乐室,各个游乐室里的玩具是不同的,其他设施也不同,有研究儿童教育与心理的专业人员负责活动室的设计及不同年龄儿童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再如,护士在与患儿沟通中,所用的语言很重要,如果对待稍大儿童也像对待年幼儿童一样,会影响患儿的自尊心。如果对年幼儿童所用语言过于复杂,他们听不懂便会很快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对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

儿童患者的突出特点是年龄小,对疾病缺乏深刻认识,心理活动多随活动情境而迅速变化。因为他们注意力转移较快,情感表露又比较直率、外露和单纯,只要依据其心理活动特点进行护理,易于引导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因病情需要而必须住院的患儿,最好允许母亲陪护,尤其对乳婴更应如此。因为他们身患疾病,蒙受着生理的痛苦与折磨,正当需要亲和、依恋和支持的时候,突然连亲人也看不到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容易留下创伤。我国当前现实生活中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对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属的心理支持。家属的心理状态对儿童患者有着直接影响。例如,父母对护士不满意可以变成患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亲的倾向性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性,如要某阿姨喂饭;不要某阿姨打针等往往正是这样形成的。不同年龄的儿童个性差异极大,其心理特点也很不相同。因此,他们的心理状态只能从其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表情、目光、体态等)中仔细体会理解。所以,儿科护士是否懂得儿童心理学,应成为考核儿科护士素质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