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急诊病人,是指具有门诊就医特点的一类急诊病人,不包括住院病人在病室中突发急症的情况。因此,急诊病人除了也具有以上常规门诊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还因其发病时机、程度等特殊性另有以下心理状态。
1.心境消沉 由于当代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一些人发了急病后并不首选“去医院”,而是就近找个医生咨询或自行用药来获得缓解。特别是有过急诊经历的病人,更容易把医生少、病人多、设施条件有限的夜间急诊场所看病,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有的病人甚至消极的认为,“急诊处置治表不治本”,所以直到他们支撑不下去时,才万般无奈地求助于医院。相对于众多求医的急诊病人,急诊就医的空间总是显得太小,急诊医护人员总是显得太少,因此有些病人对急诊求医的期望值并不高,故心境比较压抑、沉闷,求医行为也比较被动、消极,在对医护人员给予紧急处置的配合上也心有疑虑。
2.情绪冲动 由于起病突然或病情凶险,急诊病人大多伴有情绪冲动、理智不足等心理特点。他们高度紧张地关注着自己的健康问题,对任何自以为有可能影响康复的细节都十分敏感、计较,如有的病人甚至无视必要的秩序,一味地强调自己应优先就诊的理由,动辄与医护人员或其他病人起冲突;有的病人一见到医护人员,就求助般地大呼小叫,并伴有一些纠缠医护人员的行为;有的病人激惹性明显提高,难以自控地计较细微小事,稍不遂愿便乱发脾气。
3.认知狭窄 患急症就医,对许多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而言,会导致一种典型的应激反应。在这种较强的应激状态下,急诊病人的认知范畴会变得比较狭窄,他们的注意力较多地局限于自己的病情变化,对周围其他事物的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等。如有的病人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认识周围事物,不是与其他病人盲目攀比,就是认定医护人员对自己重视不够或处置不当,甚至发生过激言行等。
4.意志减弱 这种心理活动特点,伴随着急诊病人的健康、认知、情绪等各种变化,几乎在每个病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如独立性下降、依赖性增强、自我约束力减弱等。一向很有主张的人会突然变得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本身缺乏主见的人则更是惊慌失措、乱了方寸。他们较多地依赖于高明的医生、现代化的设施、先进的救治手段等来尽快解除病痛,却较少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如有的病人对一些必要的检查、治疗手段的反复实施特别缺乏耐受性,突出地表现为痛阈降低,有些成年人甚至出现孩童般哭闹等退行性幼稚行为;有的病人对周围一些难以排除的干扰性环境刺激过于敏感、反应偏激,他们有时会因各种医疗仪器、设施等发出的嗡嗡作响而焦躁不安、心烦意乱。
此外,急诊病人的心理活动还因起病方式、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个体经历等不同而各具其特点。如同为急诊病人,急性起病者与慢性病急剧加重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就有明显差异;在病情严重程度相似的病人中,女性病人较之男性病人的心理反应或许复杂、敏感得多;在意外受伤致残的病人中,自伤与他伤的不同伤因也使两类病人的心理反应截然不同等。因此,归纳急诊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既要掌握其共性规律,还要考虑其各类差异,力求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个性化的急诊病人的心理状态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