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困难,可伴有咳嗽和咳痰,常反复发作。如果这种状态一旦与特异性过敏性抗原和上呼吸道感染结合,即能引起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这些说明支气管哮喘病人的个性特征是内向、情绪不稳定、被动、好高骛远等。2.住院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这是心理护理的重要阶段。3.出院时的心理护理 应重视对病人出院后的宣教工作,指导病人养成一个合理的生活习惯,减少发作次数。

(一)支气管哮喘中的心理问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困难,可伴有咳嗽和咳痰,常反复发作。本病原因复杂且因人而异。现在已发现有许多不同的触发因素,除变态反应、感染、生化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因素也被认为起着始动机制的作用(Bengtsson,1984)。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键是支气管平滑肌的高反应性,详细机制还未完全弄清,但一般倾向于认为,情绪因素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迷走神经)而引起哮喘的(图8-1)。

图8-1 情绪影响哮喘的生理机制

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律可因情绪状态而变化,但机制不明。临床上有些疾病如过度换气综合征、哮喘的发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的缺氧后果及氧疗的顺从性等方面均与心理有关。

1.心理社会因素 近年来有关心身医学方面的研究证实,心理刺激可以通过大脑的中介,改变肺功能并引起支气管收缩,但往往并不产生哮喘发作。如果这种状态一旦与特异性过敏性抗原和上呼吸道感染结合,即能引起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如对某种特异性过敏性抗原有过敏的儿童,在家里会持续地出现哮喘发作,一旦离家后,虽然这种过敏性抗原依然存在,但是哮喘可以中止发作。这是因为家长对患儿的病情过分担心、烦恼、焦急,这种心情必然影响到患儿,再加上哮喘发作者本身常存在有焦虑、抑郁、沮丧及对自己疾病的过分注意,这两者互相作用,便形成一个不良的循环,从而使患儿哮喘频繁发作。这足以说明心理社会因素与过敏性抗原联合作用是引起哮喘不断发作的原因。此外,不同的心理学派的研究,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也有不同的解释,精神分析学家认为由于强烈的欲望未能得到满足,从而使这种感情受到压抑,但又不能以哭泣或叫喊来表达,于是转换为哮喘发作,并认为哮喘发作时的喘息和咳嗽是“被压抑了的、为了得到帮助的哭喊”。条件反射论则认为哮喘的发作是心理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应激与憋气体验的偶然结合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应,所以条件化刺激是哮喘发作的诱因。例如一例哮喘病人因对某种花粉过敏而引起哮喘发作,以后不但见到这种花,而且看到用纸做的这种花,甚至听到讲起这种花都会发病。

2.个性心理特征 早年曾对哮喘病人的心理特征作过不少研究,近年来,对这方面有一些指导性观点:①支气管哮喘没有单纯的或统一的人格类型;②许多哮喘病人(约占1/2)有强烈的乞求他人(特别是母亲及其替代者)保护的潜意识的愿望,这种愿望使病人对与母体分离特别敏感;③特殊的乞求愿望是由母亲对哮喘儿童的态度所引起,但是对哮喘儿童及其家庭的研究并未找到一个单一型式的母子关系。

3.CMI测验 对支气管哮喘病人应用CMI测验,结果发现其结论大多属于神经症(Ⅲ)和心身疾病(Ⅳ)范围内。应用矢田——Gelford性格量表检查,常显示病人有情绪不稳定和内向特征。应用Machora画人测验与Rorschach墨迹测验(二种均属西方常用的人格测验),病人显示前者有寻求援助和保护的迹象,很少怀有敌意或攻击他人的倾向;后者则显示内向型,情绪表达贫乏,期待能被他人接受及欲望过高的特征。这些说明支气管哮喘病人的个性特征是内向、情绪不稳定、被动、好高骛远等。

4.心理问题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除了应用药物等躯体治疗,如控制感染,去除特殊性过敏性抗原以及对症治疗外,近年来强调应用心理疗法,特别是通过催眠暗示、松弛疗法以及生物反馈治疗,往往可以改变功能,减轻支气管痉挛,从而减轻气喘,降低哮喘频率,产生很好的疗效。此外,对于病人周围环境的调整,改善人际关系,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也很重要。有一种叫做哮喘体操的锻炼方法,可以通过腹式呼吸来锻炼与增强呼吸肌群的肌力,并因采用了祛痰姿势,促使痰液易于咳出而减少小支气管的阻塞,从而使哮喘症状大为减轻。

(二)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心理护理

1.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病人刚入院时,病情较重,端坐呼吸,大汗淋漓,情绪紧张,心情烦躁不安。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要关心体贴病人,态度和蔼,解释耐心,动作轻柔,操作熟练,尽量减轻病人思想负担。病人刚住院,顾虑重重,担心治疗效果不佳,惧怕操作检查,加之环境不熟,进一步引起精神紧张和心情不安,此时应细心观察,耐心解释,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协助病人了解病房环境,当哮喘状态有所缓解时,要询问病人发作的原因,帮助他们解除不愉快的心理因素。

2.住院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这是心理护理的重要阶段。此类病人一般住院时间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我们可随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住院期间哮喘病人的思想状况大致有如下情况:当哮喘症状不能很快缓解时,病人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情绪低沉、消极。再者病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每当哮喘发作时间,先是精神紧张,其后是注意力集中惧怕发病,这样往往造成发病。所以,很多病人每到夜间或中午出现哮喘发作。其次,有些病人由于住院日久,了解了一些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而不能按时服药。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应摸清每个病人的思想状况,增加对此类病人的巡视,经常不断地接近他们,耐心细致地加以解释。对由于精神因素引起哮喘发作的病人,我们应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与其谈心。发药时,应向病人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并劝其按时服下。

3.出院时的心理护理 应重视对病人出院后的宣教工作,指导病人养成一个合理的生活习惯,减少发作次数。①避免接触致敏原,如花粉、尘土、大蒜、牛奶、鱼虾等,尤其对已知的引起哮喘的药物及食物应避免接触;②加强锻炼,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适当活动,早起到空气新鲜的环境去做操,练养身功,参加一些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等;③生活要有规律,按时睡觉起床,不吸烟、不酗酒,早起用凉水洗漱,流感流行期避免去公共场所等。

做到以上各环节,可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体质,从而减少哮喘发作频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