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组成。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的基本过程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根据识记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识记的内容是片断的,不完整的,单凭无意识记不能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意义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它运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积极的联想,以及对材料的组织加工,提高了识记的效果。间接再现是指借助于中介联想才能回忆起某事的再现。

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组成。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的基本过程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一、识记(memorizing)

我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有关事物的各种现象,并将它保存脑中,这就是识记。它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始。识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为以下不同的种类。

(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involuntary memorizing)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也称不随意识记。例如,童年的一些经历、外出旅游看到的情景等。在人的一生中,这类识记是最大量的。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与人们的兴趣、目的、需要相吻合的事物以及能够激起情感活动的事情,往往容易被记忆。相反,则可能毫无印象。识记的内容是片断的,不完整的,单凭无意识记不能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

有意识记(voluntary memorizing)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通过意志努力,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的识记,又称随意识记。它的典型表现是在工作、学习中去用心记住某些东西。它具有主动性的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它与无意识记的区别在于:有意识记是自觉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意图的,需通过一定意志努力方可完成,所积累的经验较为系统,识记的内容也较为连贯和完整。

(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及学习者是否理解其意义,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rote memorizing)是指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依靠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死记硬背的识记。这种识记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容易遗忘,但准确性高、使用面广,即使是在意义识记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机械识记的成分。

意义识记(meaningful memorizing)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按照材料内在逻辑联系,运用已有的经验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它运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积极的联想,以及对材料的组织加工,提高了识记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经常相互补充的。在识记中,意义识记参与得越多,就记得越快、越熟,而且在记忆中保持得越久。良好的识记是与机械识记相结合的、高度发展的意义识记。

二、保持(retention)

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

保持并非是原封不动地把识记的材料保存在头脑中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图5-2)。这种变化过程既表现在质的方面,也表现在量的方面,并且还隐含有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在回忆所识记的材料时,可能会曲解了原材料的意义,颠倒了原材料的次序,简化或概括了原材料的内容,扩大了原材料的范围等。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前后识记的新旧经验的相互影响,使识记内容产生了新的联系,或使记忆中的某些材料占了优势;时间使记忆发生了泛化,识记的内容变得概括、简略,或与其他旧的经验相混淆;个体对材料的意义理解及不同方面产生的兴趣与激起的情绪不同,因此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也不同。

图5-2 保持中信息的变化

三、回忆(recall)

回忆是过去活动经历过的事物或熟悉的对象没有出现在面前或直接作用于我们,而是由其他的刺激条件使它们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过程,也就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回忆有不同的水平。

1.再现(reproduction) 再现是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头脑中重现。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忆。

根据再现是否有预定的目的性,可以把再现分为有意再现和无意再现。无意再现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努力,在某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过去的事物和经验。有意再现则是指有预定目的的、自觉的再现,包括再现过去识记过的经验、知识、事物的过程等。

根据再现过程是否有中介物参与,可分为直接再现和间接再现。直接再现是指没有中介联想,旧经验直接被再现出来,它的自动化成分多,而积极思维成分少。间接再现是指借助于中介联想才能回忆起某事的再现。

在有意再现,特别是间接再现中,有时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积极的思维,甚至智力的参与,这种回忆叫追忆。良好的追忆需具备:①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②思维的灵活性和判断力及一定的智力参与;③运用各种联想的方法接近目的。

2.再认(recognition) 对曾经感知、思考、体验过的事物再度感知或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并能识别出来的过程就是再认。

一般来说再认比再现容易,能再现出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都能再现出来。对于各种事物,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往往取决于2个条件:①对原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对原事物越熟悉、越理解,识记越牢固,再认就越快准确性也越好;反之,对于不太熟悉和理解的事物,再认就会发生困难,既不能立即认出,而且也不易确定。②当前出现的事物与原事物相类似的程序。事物总是会发生变化的,在原先事物重新出现时,如果变化不大,新的印象同先前印象较符合时,再认就很容易,反之,再认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发生错误。

3.再现和再认中的干扰和错误 在再现和再认时,有时会出现一种干扰现象,甚至因此造成错误。这种干扰,从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看,就是在记忆库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中检索遇到了困难。一种是原有优势经验的干扰。例如,一名学生在考试时想起了一种解题方法,其实这种方法并不适用,然而,由于它反复出现在脑中,结果却妨碍了这位学生回忆起其他适用的解题方法。一种是情绪的干扰,紧张的情绪使大脑皮质由负诱导而产生抑制。例如,学生在考试时由于情绪紧张而回忆不出某些知识。排除这种干扰的方法是暂停该项回忆,将注意转移到其他方面,待干扰消失或皮质负诱导引起的抑制解除后,再现和再认的检索就可以顺利进行。另一种是记忆神经联系的泛化或错误。例如,记错了历史年代,认错了字,把“佘”认为是“余”。这种情况是由于再现和再认时运用了错误的中介联系或联系的泛化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