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科身心问题
一般认为,人之间的思想联系是靠语言和听觉,而不是靠视觉。各种教育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一个人丧失了视觉对其智能的影响要比丧失听觉和语言小得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点,盲人的听、触、味觉分析器在失去了某些能力的同时却发展出了高于正常的分辨力,古希腊的一些思想家如德莫克里特、吉奥道尔都有意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为的是能专心地从事脑力劳动,以求调查世界之奥秘。生物学家别里达什维里认为,盲人的第六感觉主要是因为听觉分析器能接受阈值下的刺激信号,同时引起面部肌肉收缩,从而使盲人感觉到了面部的东西,还有一些人认为人的“第六感觉”是人们所特有的多感觉本能,而这种本能对于盲人来说发育更完善。
盲人的心理特征是受年龄制约的。在儿童时期,其心理特征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过程,没有什么特别的倾向性。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产生早期影响的主要是父母千方百计为盲儿创造舒适的环境,这样反而限制了他们发挥创造性,妨碍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盲童在3~5岁时,已经可以发现局部的心理改变。如夜间恐惧、遗尿、食欲缺乏等。盲童在6~7岁时意识到了躯体的缺陷,由于父母的娇惯,使得盲童有种种性格上的缺陷,如没有主见、爱哭、爱空想、不愿过集体生活。也有些盲童则很娇气,动不动就发脾气,爱激动等。盲童的上述个性特点使他们初入学时有很多困难,他们会产生各种神经官能症状,如睡眠不好,没有食欲,易疲劳,白天在课堂上打盹等。同时,这些儿童很不合群,自尊心很强,容易感到委屈,对别人总是小心提防,所以往往处在一种反抗状态之中;到了青春发育期,虽然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如严格遵守作息制度等,但有时他们怀疑一切,警觉性很高,这是一种多疑症状。这一年龄的青年已经开始为自己的缺陷而烦恼,为命运担忧,不相信自己能生存下去。
盲童在视力正常的人群中会特别感到不快,这些儿童一般都很敏感,往往形成一种自我中心的性格,他们严守自己的一套生活制度,有时用骄傲自大来填补自己的空虚感。他们不接受意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研究如何改变盲童的孤僻个性,研究证明,盲人一般会过分地估计失去视力后的损失,后天失明者比先天失明者的痛苦更大,特别是那些没有丧失理智,大脑发育正常的人更感到痛苦。因为这些盲人头脑清醒,所以他们有高度的道德观,原则性强,正义感强。为着自己有生理缺陷而痛苦的盲人,不愿意生活在视力正常的人中间。
盲人睡眠失调,多梦,梦境浮浅,能清楚地记得梦中大量不愉快的事情。醒来后,感到好像被人打过似的,全身无力,无法工作。玛特维耶夫曾报道过盲人个性变化的各种情况,认为这些病人处在病态的固执状态之中,这类病人经受不了生活的磨炼和挫折,在体力和脑力负荷过重时很快感到疲劳。他们到医院诉说自我感觉不好,全身无力,为自己的身体担忧。随着患者的虚弱感觉状态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把自己与环境隔离开来。
盲人在身患各种疾病时,比一般人更敏感,病情略有发展,他们就会极度不安。患者往往多疑,抑郁,感觉异常。患者求助各种专业的医生,乞求医生留他们住院治疗。随着疾病的好转,患者的多疑症状可以减轻,但取而代之的是患者性格上的变化,他们的情绪很坏,甚至影响到病程。即使患者住院治疗,他们的行为仍然有失常的表现,这往往被认为是患者对躯体痛苦的过分反应,而不认为是患者心理反常的临床表现。
先天失明或者后天在幼小失明的患者在顺利地进行了复明的眼科手术以后也会产生某些心理变化。
术后患者并不能马上全部看清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这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视觉训练和康复阶段。盲人往往过分心急,急于看到周围的事物。也就是说,盲人手术后虽然恢复了视力,但他们在术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不能认知周围世界,这正像视力正常的人在幼儿时期看不到周围的事物一样,这种情况使急于看清周围世界的盲人异常失望。另外,在能看清周围世界的时期,他们又往往有一种矛盾心理,觉得周围世界与自己原来想像的世界不一致。因为在他们的想像中,外界完全是另一种样子。
二、耳聋的心理问题
儿童期的耳聋丧失了与家庭、亲友作快速交往(用言语)的机会,这是一种心理挫折。童年期的耳聋发现得愈晚,挫折也就愈重,脾气也愈坏。只有及早发现障碍才能减轻其发展。
儿童最大的需要是安全感。聋童难以满足这一需要。因为,正常婴儿在需要不满足时,可以通过母亲的各种接触方式得到抚慰,而聋童只有通过视觉及触觉感知,对远距离的听觉抚慰就无从感受。另外,听力丧失影响情绪、智力的发展。教育心理学Cardner指出:“没有词是很难思想的;没有词,聋童就难以分享他人的思想、经验并以此来发展智力。”
学龄期聋童有两大难题,一是受教育有困难;二是如何参加到听力正常的小伙伴们的群体中去。参加到正常群体中去有助于儿童教育,但是,在常规学校以口头语言为教育手段时,聋童无从获取知识;进聋哑学校则造成与正常听力儿童间的心理隔阂。
进入青少年期后,耳聋者由于性成熟、寻找职业、成家等困难和挫折,发生情绪障碍者较多。青少年期的社会交往也因耳聋受限,据Garretson调查,耳聋青少年分为3类:一是与耳聋及听力障碍者组成群体,与有听力者互相排斥;另一个极端是排斥“沉默的世界”,盼望参加到有正常听力的世界中去;第三种是居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大批人群。他们接受耳聋的现实,认识到自己是“边缘”人群,试图要求听力正常的朋友们以聋者接受他们,并去寻找不太要求听力的爱好。这些人的言语能力退化。
成年后的耳聋者其主要障碍仍然是交往问题,不能听(hear)的人要倾听(listen),但是很少有人能听得比较清晰。“倾听”是一种注意和集中的随意动作。从心理学角度看,获得性失听对个体的安全感与自尊心不利;“耳聋破坏自信心的基础,就像掉进寂静的大海,一个溺水者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探索,他要的是生命线(Ashley)”。
中年人常见的梅尼埃病(发作性眩晕病),一般认为是内耳淋巴代谢失调。但医学家发现,不少病例是在不良心理刺激下发病、加重和复发的,眩晕发作与情绪交织在一起形成恶性循环。消除不良刺激后,症状可缓解,或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理和药物的综合疗法可使该病缓解。
职业性失声、声音嘶哑是喉科常见病,除由于过度发音或发音方法不当外,许多患者在病前常有意外心理刺激,情绪障碍通过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枢使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功能障碍,迷走神经发放的冲动增强,喉黏膜末端血管痉挛,血流障碍,出现局部充血、肿胀、渗出、出血等病变,引起该病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