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痛觉的因素

影响痛觉的因素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如战场上正在冲锋的战士,不严重影响功能的外伤常常不引起其注意,因而并不感到疼痛。Beecher在Anzio战役中观察到伤势严重但头部并未受震荡、意识清醒的伤员中,有2/3拒绝用吗啡镇痛。Beecher的解释是,对于伤员来说,伤口就是一张活着离开战场的安全许可证,意味着可以从致命危险中得到光荣的免除。1.人格特征 由于遗传、体质、个性、个人生活经历、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影响,个体之间的痛觉阈和对疼痛的耐受性显示出明显差异。

从心理学的原理来认识,疼痛是一种知觉而不仅仅是感觉。对于疼痛的感知包括具体的部位、疼痛的性质、疼痛的程度和反映出特定的内容等,能引起认知,作出判断,如危险或无关紧要等。所以疼痛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觉,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疼痛的认知是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疼痛的知觉也是不同的。

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性是不同的,痛阈越低,表示对痛越敏感,痛阈越高,表示对痛越不敏感,社会心理因素对痛阈有明显影响:

一、学  习

疼痛可以是一种习得性行为(learned behavior),特别是与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幼年时代如果受点轻伤,家长就大惊小怪,这就无形中助长了对疼痛的敏感性,如果从小对小伤小病满不在乎,长大以后就不怎么怕痛。例如一个多子女的母亲平时不可能使所有孩子都得到精心照料,但每遇有孩子生病,母亲就格外给以爱抚,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具有特殊素质的孩子为了获取爱抚,会下意识地学会“生病”,如腹痛、头痛等,这时的疼痛感受是真实的,而非假装的。可见,人的疼痛阈是不同的,与每个人所受的教育和影响有关;同样,家庭、小伙伴、社会环境对疼痛的态度,也影响儿童对疼痛的耐受性,对疼痛反应强烈的家庭,其子女自幼就缺乏疼痛耐受性。

二、注意力分散

注意力对于疼痛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疼痛时如果能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降低。牙病者可因白天从事紧张工作而减轻,入夜后牙痛就特别明显。又如战场上正在冲锋的战士,不严重影响功能的外伤常常不引起其注意,因而并不感到疼痛。当战斗结束,情绪有所松弛,并注意到伤口时,疼痛随之出现,甚至难以忍受。

三、情  绪

生活实践证明,疼痛时病人情绪如良好,则疼痛感受变轻,而当焦虑和(或)抑郁时,疼痛便加重。有实验表明,情绪镇定者比情绪紧张者的痛阈平均高26%,所以使疼痛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十分重要。Trethowan等报道的Couvade症候群是一个典型的例子。Couvade的法语意思是“孵卵”,在某个原始部族的习俗中,当妇女分娩时,丈夫在床边痛苦地呻吟,就像是他自己在生孩子。而产妇并无多大痛苦,并且在产后很快下地劳动。经调查后认为,在现代社会里至少也有11%待做父亲的男子,在妻子分娩时发生恶心和腹痛。

四、意志和信念

意志坚强者能沉着地忍受着剧烈疼痛,意志薄弱者便难以忍受。这种例子在临床上很常见。同样,信念可以强有力地减轻或消除疼痛,这种情况最突出地表现在宗教仪式上,不论国内外都不乏这种例子。

Beecher在Anzio战役中观察到伤势严重但头部并未受震荡、意识清醒的伤员中,有2/3拒绝用吗啡镇痛。伤员中的大多数并不感到有多大痛苦。相比之下,他在普通外科病房发现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尽管伤口情况远较重伤员轻微,却有4/5要求用吗啡镇痛。Beecher的解释是,对于伤员来说,伤口就是一张活着离开战场的安全许可证,意味着可以从致命危险中得到光荣的免除。伤员是用这样的欣慰态度对待伤口和疼痛的,而外科病人则以沮丧的态度对待伤口和疼痛。因此伤势严重程度与疼痛之间并无直接的对应关系,疼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他因素,在这里是伤口的含义和疼痛者由此产生的态度。

五、暗  示

暗示可以使疼痛加重或减轻,有癔症性人格基础的人最易受暗示。如某人得知朋友患有肝炎后,而自己在不曾意识到的情况下按压上腹部,这时肝区的压痛会使自己有患肝炎的感受,因而感觉肝区疼痛愈甚,经医生检查解除疑虑后,同样的疼痛便变得无关紧要。相反,当疼痛意味着严重的疾病时,疼痛者可能不相信自己会患这种病,并从心理上采取否认拒绝的态度,因而增高对疼痛的耐受性。James报道一名29岁女子发生急性腹痛,患者拒绝承认腹痛,照常操持家务,36h后陷入昏迷,急诊手术证明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

六、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对疼痛的感觉和反应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经济落后地区的人较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更能耐受疼痛;原始部落的人较文明国家的人更能耐受疼痛;一些宗教的虔诚信徒在宗教活动的仪式上能镇静地忍受着十分强烈的疼痛刺激。在印度一些地区,有些人能忍受着剧痛用针穿过胸前的皮肤与肌肉以作装饰。

七、个体素质

1.人格特征 由于遗传、体质、个性、个人生活经历、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影响,个体之间的痛觉阈和对疼痛的耐受性显示出明显差异。Eysenck等发现,个性外向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强,内向者差;性格活跃、敏感的人,痛阈高,性格沉着、安静、严肃的人,痛阈低;遇事惯于夸张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均差,而坚毅、刚强,和有自制力的人,耐受性显著增强。Woudrow等的研究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女性的痛觉耐受性差于男性。临床也有女性比男性怕痛的印象。

2.民族和种族 研究表明,不同人种的痛觉阈和耐受性有一定差异。白种人比黑种人强,而黑种人又较黄种人强,但是同一人种的不同民族亦有差别。Strenbach对在美国的意大利、犹太、爱尔兰以及早期白种移民痛觉耐受性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3.年龄 年龄对疼痛的耐受性和敏感性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对疼痛的耐受性逐渐减弱。婴儿对疼痛刺激不敏感,痛觉感受是弥散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痛觉逐渐变得清晰、敏感和定位确切,但到了老年,痛觉又随着年迈而日趋迟钝,临床上常可见到老年人因缺乏疼痛主诉而延误诊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