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镇静安眠药物的品种越来越多,消耗量越来越大。这类药物的共性是,小剂量起镇静作用,大剂量起催眠作用。当今的西方世界,焦虑与苦闷很普遍,失眠几乎是时代的特征,据西方统计,医师处方中镇静催眠药处方量最大。
焦虑和苦闷的人,由这些药物得到暂时的镇静,失眠者得到安眠,不少人与镇静催眠药物结缘,靠它维持心情平静。此类药物长期的不合理、不科学使用,加之有些人用药期间出现欣快和舒适感,自动增加剂量与服药次数,便形成了镇静催眠药物依赖(dependence of sedative hypnotics)。
镇静安眠药物依赖的特征是:
1.必须连续超量服用该药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生理依赖。
2.戒断症状可能相当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3.只产生低度或中度的耐受性,不像麻醉药物依赖那样有高度的耐受性。
4.依赖者的慢性中毒症状严重,容易导致并发症、外伤、死亡。
5.一般人对于镇静安眠药物依赖严重性估计不足,往往是医师无意间把病人引向药物依赖。
6.麻醉药物依赖者因为毒品难以到手,以镇静安眠药物替代。
7.镇静安眠药物在我国日益普及,常因控制不严而较易获得,使药物依赖者有增长趋势。
一、巴比妥类药物依赖
巴比妥类药物于1903年应用于临床治疗,1904年就有了第一篇药物依赖的报道。巴比妥类抑制脑桥网状结构,减少眼快动睡眠(REM),即使短期服用,停药也会引起REM的反跳,噩梦连绵,很不舒服。所以,一旦服用巴比妥类,往往会持续服下去,较难停下来,因而造成巴比妥类药物依赖(dependence of barbiturates)。
(一)临床表现
依赖者大都采用短时间作用药。如司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阿米妥)、戊巴比妥等。他们逐渐加量,日服3~4次,日量为1.0~2.5g时,有一种昏昏然,忘怀一切的欣悦感,这正是依赖者追求的享受。
不过,这时多半出现慢性中毒的症状:共济失调、步态蹒跚、口齿不清、动作拙笨、辨距不良、眠球震颤;理解迟钝、记忆不佳、思维困难、判断错误;情感易于冲动、喜怒无常、偏执、好与人冲突。慢性中毒的依赖者不善于照料自己,起居无节,衣着邋遢,常有跌撞伤,容易患各种并发症。
有时,发生中毒性精神病,意识模糊,出现生动的视幻觉和妄想、恐怖、狂躁。
(二)戒断症状
巴比妥类药物依赖的戒断症状严重。突然停药,各种慢性中毒症状似乎暂时好转,给人以恢复之假象,但是,在12~24h内,戒断症状便陆续出现。先是厌食、软弱、焦虑、不眠,随之发生大幅度的震颤。停药后2~3d,戒断症状达到高峰,不眠、不食加之呕吐,使躯体软弱更甚,体重锐减,心动过速,血压降低,眩晕,视觉歪曲,四肢的震颤更显著,全身肌肉抽搐,或癫大发作。
用药剂量越大,戒断症状则越重。癫频繁发作,兼有高热、谵妄者,常危及生命。通常5d之后,谵妄消除,第7天仍可出现癫大发作,而幻觉可持续2个月之久。
戒断症状发生时,脑电图明显异常,出现慢波、棘波、发作性棘-慢波、高频率高电压棘波等。
二、苯二氮类药物依赖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苯二氮类药物,如氯氮、地西泮、硝西泮、氟基安定、三唑仑、阿普唑仑等相继问世。这一类药物的抗焦虑和镇静作用优越,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但是,他们引起的心理依赖也很严重。通常在那些用药6个月或更长的病人中,可出现戒断症状,有时发生得更早,最短可为3个月。常见的戒断症状包括焦虑、易激惹、多汗、恶心、食欲缺乏、失眠、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惊恐发作、头痛、腹泻、心悸、肌痛等,严重者甚至可出现癫发作及精神病症状。
有许多因素影响苯二氮类药物依赖及戒断症状的形成,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应用药物的剂量、服用时间、药动学特性、个体的特征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研究表明使用的时间越长,剂量越大,戒断症状的发生就越频繁,也越严重。
所以,对于苯二氮类的使用,应注意药物依赖问题以及加强疾病康复期的用药指导。
其他镇静安眠药物依赖如甲丙氨酯(meprobamate)、格鲁米特(glutethimide)等现已少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