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为主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这对青少年期心理障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生理和心理处于成长和发展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着各个不同阶段,而各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因此,针对儿童少年各个阶段的不同生理特点,积极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可按国际三级防治的模型,开展各项措施。
第一级:提高心理健康素质,防病于未然
加强社会性宣传教育:通过大众媒介,对广大公民进行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利用婚前教育、孕前、产前和围生期保健,计划生育教育和常规妇幼保健工作等机会,充实有关优生优育、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内容,对将成为父母的人群加强针对性的教育。提高父母的心理和文化素质。因为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及教育打基础的重要场所,家庭关系、气氛、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儿童的个性培养、行为养成、道德品质等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关机构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的形式,进行各阶段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为儿童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可大大降低儿童、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病率。
第二级:普查早发现、早干预、除病于萌芽状态
在儿童精神病学及心理学家的指导下,在幼儿园及学校对每个儿童建立心理卫生保健记录卡。对教师及家长进行培训,尤其是教师掌握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很有必要。由于许多家长受知识文化素质的限制,不易发现儿童早期的心理障碍,而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易掌握这方面知识、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保健记录卡,及时记录儿童的学习困难、行为障碍、性格缺陷等心理问题,根据所记录的不同情况,组织家长进行行为矫正等各种治疗,争取及早发现、及时干预,达到除病于萌芽状态的目的。
第三级:治疗心理障碍,促进健康
由专门的医疗机构担负为患儿治疗,并培训专业人员,指导开展工作的责任。儿童少年期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针对性行为矫正及药物治疗。
(一)心理治疗
个别心理治疗,是由心理治疗师定期与某一患儿谈话,使他逐渐理解自己的病情,并能调整情绪和改善行为。方法有支持疗法、行为疗法、疏泄疗法等,一般每周与患儿交谈一两次,每次40min,主要适应证包括焦虑、抑郁、恐怖等儿童情绪障碍及行为退缩、人际交往困难等。集体心理治疗,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患儿安排成组,定期在治疗师的引导、启发与帮助下进行治疗性聚会,以解决心理冲突,疏解郁结情绪,矫正不良行为。小组一般以5~7人为宜,每周1次,每次1~2h。主要适应证为儿童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品行障碍及人际交往困难等。
(二)家庭治疗
是将家庭作为整体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治疗师对家庭中全体成员有规律的接触与交流,促使家庭发生某些变化,同时使家庭中病人症状消除和减轻。时间与次数依据具体情况而定。主要适应证为儿童及少年期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学业问题、各种心身疾病等,在家庭治疗同时,可对小儿实行其他形式的治疗。
(三)行为治疗
采用一系列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在患儿身上建立一些适应社会的良好行为,纠正及消除一些不适应社会的不良行为。又可分为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示范法、阳性强化法、厌恶疗法等,主要适应证为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社会功能不良等心理障碍。
(四)认知治疗
通过纠正不正确的认知,来达到改变患儿不良的情绪或行为。主要适应证为各种情绪障碍,如焦虑、恐怖、抑郁、急性应激反应等,以及多动、冲动行为等各种行为障碍。
(五)语言障碍的矫治训练
会说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由模仿成人开始而逐渐学会的。因此,家长应与儿童多说话交流,让其锻炼多看、多听、多说、多想和多模仿,通过感受与实践,逐步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相反,如果家长很少与儿童交流,在家很少说话,不去刻意地训练他,儿童就学不到完美而丰富的语言,甚至讨厌说话,或不愿与人说话,就会造成语言器官发育缓慢,至三四岁还不会说话,即言语发育障碍,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有资料表明,在小学中至少有2%~5%的儿童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说话和语言标准。针对儿童语言障碍的不同情况可采取各种矫治训练。如对理解与表达不良的儿童,可用自然法矫正,包括:①听语言指物,即由老师指着桌子、杯子、笔等发音,由患儿根据老师发音指出物体;②指物说名称,由老师指物多次重复名称后,老师指向某物,让患儿说出物品名称;③学习简单音节的口语对话,学习念儿歌,诵读诗歌等训练方法,这种方法,需父母参与,反复对患儿进行训练,效果更好。另外,口吃也是常见的一种语言节律障碍,常用的矫治训练有阴影法、依赖法、节拍法、遮蔽法等,如阴影法,即让口吃的儿童少年跟随治疗师大声的朗读同一文章,据研究,按此疗法练习一般时间后,口吃现象会逐渐消除,训练选用的文章,应由易到难;训练时需家长配合,平时患儿说话时避免打断、催促等,一切顺其自然。
(六)社会能力训练
儿童的社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指儿童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与其年龄和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儿童的社交能力,是指儿童运用言语或姿势、动作和表情等非言语手段,与人们互相交往沟通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好社会能力的基础:
1.改善教养方式 改进不利于社会交往的教养方式,如过分溺爱子女,或对儿童过分严厉,以致畏怯、退缩,不敢与人交往。
2.创造交往条件 为儿童从小创造条件,与更多儿童交往。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增高,人们生活交流的环境,尤其是小孩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越来越小,有时小孩甚至长年累月地足不出户,更易引起社会能力的缺陷。
3.指导儿童进行交往 家长、老师应积极指导儿童主动、大方和有礼貌地与同伴或成人交往。在群体活动中,主动积极帮助他人,玩具和食物懂得分享;学会控制自己,不随便发脾气等。预防并及时制止与同伴争吵、骂人、厮打或互相不理睬等不良交往方式。
4.培养自我服务与劳动习惯 鼓励儿童学会生活自理技能,是适应社会活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鼓励儿童面对困难不气馁,做错不责怪,逐步促进其独立性和自信心。
(七)药物治疗
儿童期心理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心理治疗及有针对性的矫正训练,但对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可适当使用精神药物来控制。在使用精神药物前,须详细了解病史(如以往有无严重的肝、肾、心血管疾患和药物过敏史等),仔细体检和行必要的常规化验,如血、尿常规、肝功能检验等。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精神药物进行治疗。儿童用药一般首选一种药物,尔后视药物效应情况,必要时也可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用药以口服为主,起始剂量宜小,逐渐增至有效剂量。由于个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情况不同以及药效敏感性不同,因而有效剂量及剂量的调节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异。药物的选择、合适的剂量、无不良反应是用药的关键。用药过程中须定期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和心电图,评定疗效,观察不良反应。一旦症状控制不需继续服药者,可试行停药,但应逐步减少药量,以免发生撤药反应。
儿童少年期心理障碍的治疗已在各节中述及,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精神药物使用的方法:
1.抗焦虑药 主要适用于儿童情绪障碍,焦虑、紧张、恐怖症状突出者及梦游症患儿。一般选用一种药,剂量不宜过大。谨慎给药,避免产生对药物的滥用和依赖。参考用药及剂量:①盐酸丁螺环酮片,为非苯二氮类抗焦虑药,对各种类型的焦虑状态有效率在50%以上,对于焦虑所伴随的抑郁状态也有较好的效果。本药不成瘾,不嗜睡,不产生肌松作用,对认知功能不产生影响。停用后不产生戒断综合征。但起效缓慢。可30~60mg/d,分次服用。②氯硝西泮0.5~2mg/d,分次服。③艾司唑仑0.5~2mg/d,睡前服。④阿普唑仑0.2~0.8mg/d,分次服。后几种苯二氮
类药物一般不良反应轻,常见有头晕、疲乏无力、嗜睡,少数可发生口干、共济失调、视物模糊、排尿困难、食欲缺乏等。
2.抗抑郁药 主要适用于儿童情绪障碍、睡眠障碍、遗尿、行为障碍、强迫症,伴抑郁的焦虑症以及恐怖症等。目前推荐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SSRI)作为治疗儿童抑郁障碍一线药物,其他新型抗抑郁药如文拉法辛、米氮平等为二线药物。SSRIs药物中选择顺序是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药物剂量氟西汀20~40mg/d、舍曲林50~150mg/d、氟伏沙明50~200mg/d,西酞普兰10~30mg/d。SSRIs的半衰期都较长,大多在18~26h,每日只需服药1次,见效需2~4周。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激动不安、出汗、头痛、静坐不能等。少数报道氟西汀可引起躁狂发作,情绪不稳定,还有报道服用SSRIs可出现自杀意念和癫发作。总体安全性高于传统三环类抗抑郁药。
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或经济困难者可选用传统抗抑郁药,如氯米帕明50~100mg/d,分2~3次服用;阿米替林12.5~75mg/d,分2~3次服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食欲缺乏、恶心、口干、视物模糊、震颤、便秘、多汗、心率加快、心电图改变等。治疗中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监测心电图P-R间期及QRS波群变化,一旦有问题应及时停用。儿童停用抗抑郁药时,可产生撤药反应,如胃肠症状(腹痛、恶心、呕吐)、头痛、易激动、失眠等症状。
3.心境稳定剂 包括碳酸锂、丙戊酸盐及卡马西平等,主要适用于品行障碍,伴有冲动、攻击、过度兴奋、暴力行为等心理障碍。2000年Davanzo等总结文献,提出如下用药方案:无并发症的单纯躁狂首选碳酸锂,混合型躁狂宜选丙戊酸盐;快速循环型常需要两种心境稳定剂合用;碳酸锂对躁狂-抑郁间断发作者,比对持续发作者的效果好;有情感障碍阳性家族史者对碳酸锂反应好;女孩对卡马西平的反应不如男孩;根据个体的不良反应情况选药。
治疗前应详细体检及化验、心电图检查。用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碳酸锂治疗量250~1 000mg/d,丙戊酸盐200~600mg/d,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肝功能,有条件者应监测血锂浓度(儿童血锂浓度0.6~1.2mmol/L),一般治疗不超过2~3月。丙戊酸盐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少数病人出现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脱发、嗜睡、无力、共济失调;极少数患儿出现肝脏毒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氨基转移酶升高。国外有中毒致死病例报道,多死于肝功能衰竭。锂盐主要不良反应有①轻度反应:食欲缺乏、无力、呕吐、腹泻、手震颤、共济失调、口渴、多尿;②中度反应: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嗜睡、构音障碍、不自主运动;③重度反应:出现中毒性脑病征象、意识障碍,直至昏迷、死亡。对于高热、急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腹泻、营养不良、肿瘤、肾病等儿童禁用锂盐。
锂中毒治疗措施:①停用锂盐;②促进锂盐排泄,及时给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并给予渗透性利尿药利尿;③病情严重者,可应用激素,采用透析疗法;④对症处理,维持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营养摄入。
4.抗精神病药 主要适用于儿童精神分裂症、抽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征、品行障碍等。目前一般选用等新型药物。常用剂量:利培酮1~3mg/d、奥氮平5~20mg/d,分2~3次服用。不良反应有嗜睡、体重增加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