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期心理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老年期心理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性格和智力均有遗传的倾向,研究表明,其遗传因素要大于环境2~3倍。而人的情感和气质,其遗传倾向则更为突出,通常可比环境的影响大5~6倍。上述因素可能与老年期心理障碍发病有关。随着医学模式由原来单纯的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上述老年期心理障碍的发病因素恰恰反映了新型医学模式的特点。

老年期心理障碍的病因不是很清楚,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其发展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

性格和智力均有遗传的倾向,研究表明,其遗传因素要大于环境2~3倍。而人的情感和气质,其遗传倾向则更为突出,通常可比环境的影响大5~6倍。

二、生理和生化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的神经细胞数目大大的减少,从而引起脑的代谢率降低,脑的耗氧量也有了显著的减少;有研究表明,随年龄增长,脑的硫脂质不断地增加,而硫脂质的增加,与记忆力的减退有密切的关系;核酸的变化也随老化而日益明显,DNA随年龄老化而逐渐减少已获得了许多研究者的公认,其中尤以间脑中DNA减少最多,其次按脑干、大脑及小脑的顺序减少;酶的变化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最明显,另外,脑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胆碱酯酶是随着老化而减少,同时活性也降低;年过55岁后脑内特有的脂质—神经节苷脂、磷脂质、脑苷脂类等开始逐渐减少。上述因素可能与老年期心理障碍发病有关。

三、社会心理因素

常见的有:①到了离(退)休年龄,因环境突变发生适应不良致焦虑、紧张;②生活范围狭隘,与他人日渐疏远,产生孤独无伴感;③家庭地位改变,由于退休后经济能力明显减低或丧失,而改变了原来的家庭地位;④配偶丧亡,生活照顾丧失,无法正常安排自己的起居;⑤子女情感变化,子女婚嫁后,独立门户,加之有些家庭婆媳、岳婿之间的矛盾,加重了老人的情绪沮丧;⑥躯体疾病及体力衰退等,限制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⑦社会风尚的影响,我国过去素有尊重老人的美德,近年来此美德遇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随着医学模式由原来单纯的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上述老年期心理障碍的发病因素恰恰反映了新型医学模式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