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是临床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在本章中将对心理测验的一般常识进行着重探讨。
一、心理测验的定义
心理测验(mental test,psychological test)是随着实验心理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技术。从开始运用这一技术至今,虽然仅为短短几十年,但它充实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已在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劳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心理测量学意义上来讲,心理测验是对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它是一种利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和工具将心理现象进行数量分析,从而得到心理变化的数据,用以研究、判定心理特点个体差异的程度和性质的一种方法。
物理和生理现象可以测验(或测量),如测体温用体温计,测血压用血压计,这些都是用量来表示的,是对事物的物理属性或生理属性作量的测定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是最复杂的和变化多端的。那么,心理现象能否测验?如何测验?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R.L.Thorndike)和心理测量学家麦考尔(W.A.McCall)曾说,凡存在之物必有其量,凡有量之物皆可测量。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物理现象、生理现象一样,同样可以被测量并作数量化的分析,只是各自测量的属性和方法不同而已。可以说,心理测验是一些经过选择并加以组织的,可以反映人们一定心理特点的刺激,让受试者作出反应。这些刺激便叫做测验材料(test material),使受试者作反应就是进行测验(testing),用来比较的标准叫做常模,常模是经过大量取样、提炼然后获得,这个过程叫做测验的标准化。
心理测验的定义包括了若干要素,现分述如下:
1.行为样本(behavior sample) 心理测验也像其他科学领域中的测验一样,所观察的范围只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而不可能为全体。以样本代表总体,是有效而经济的方法,这就要遵循随机抽样或分层抽样的原则建立标准化的样本,另外,样本的规模在条件许可下越大越可靠。
2.标准化 标准化的含义为测验的实施条件与程序、计分方法和标准的统一。“标准化”与标准化测验(standardization tes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心理测验,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许多智力测验如韦氏的三套智力量表都有可供比较用的常模,施测人员使用这些常模能确定被试心理特征的相对水平或状态。有些测验没有常模,称之为非标准化测验,它们也常被用于心理学实验和研究,为了使测验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重复性,其实施条件、程序和计分方法也必须统一和规范。
3.结果描述 测验的结果须加以描述,否则有时难以明白其意义。描述的方法通常分为完全数量化和划分范畴两类。大多数标准化测验都采用完全数量化的描述方法,如智力测验用智商(IQ)描述、MMPI采用T分描述等。划分范畴采用的是一种定性方式,如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中的范畴测验用错误数来表示,当错误数超过一定标准则认为是异常。一些非标准化的测验常采用划分范畴或等级的方法来描述测验结果,但对于任何一种心理测验来说,其结果的描述方法必须是标准化的。
4.测验工具 一种心理测验就是一套工具或器材,这套器材也是标准化的,包括详细的指导手册和测验材料。测验材料是刺激物,通过被测者对其作出的反应来测量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特征;指导手册则对如何给予这些刺激、如何记录受测者的反应、如何量化和描述这些反应给予了详细指导,当然还应包含有关该测验的目的、性质和信、效度等测验学资料。
二、心理测验的发展简史
有关心理测验的起源,很难从现有的资料中加以确定。
古希腊时代,测验附属于教育,被用于测量身体状况和智力技巧。中世纪欧洲的大学里,学生们必须通过正规的考试(教育测验)才能获得学位和荣誉称号。而现代心理测验是从19世纪才开始发展起来的。
19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医生已开始注意智力发育迟滞和精神病问题,并建立了一些特殊学校来训练智力发育迟滞儿童,Seguin还发展了一些非言语的智力测验来训练儿童。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事感知觉敏感性研究。
英国生物学家F.Galton对现代心理测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点不同的方式而遗传的。为了研究差异的遗传性,他通过研究遗传亲子现象的离散图,发现了相关研究方法,奠定了心理统计学的基础。这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心理测验,但可视为心理测验的开端。
美国心理学家J.MK.Cattell于1890年在一篇论文中第一次提出“心理测验(mental test)”这个概念,介绍了多种用于评价大学生智力水平情况的测验,如测量肌肉力量、运动速度、感觉范围、视听觉敏锐性、重量辨别、反应时和记忆等,对19世纪以来心理测验发展和应用的情况作了一个概括。从此心理测验一词开始流传于世。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A.Benit和T.Simon受法国教育部门委托,合作编制出了学校儿童用的第一个智力量表,以甄别入学儿童的心理能力,并为智力发育迟滞儿童提供特殊教育。这是第一个真正用于评估智力水平的心理测验,包含30个按难度排列的问题,能评估儿童的判断、理解、推理等较高级智力能力,也包含测量感知觉的测验。Benit-Simon量表虽仍很粗糙,但它在心理测验史上极其重要,是第一个正式心理测验,也叫做“1905年量表”。此后,Benit于1908和1911年两次进行了修订。此量表后为许多国家的心理学家采用和修订。
20世纪是心理测验运动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心理测验得到了更快的发展。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D.Wechsler采用与Benit量表完全不同的方式,先后编制了自己的成人智力量表和儿童、幼儿智力量表,用离差智商来表示受测者的智力水平,并进行多次的重新修订和标准化。他的量表结构形式和离差智商计算方法现已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他的智力量表也被认为是标准化的典范,目前流行的大多数智力量表基本上都是采用他的方式。同时,诸多个性测验如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量表(16PF)、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等也在19世纪后半叶大量涌现。192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H.Q.洛夏首先应用墨迹图来评估病人的个性,哈佛大学心理诊室的Murray等在20世纪30年代则编制了主题统觉测验来评估个性。
我国的心理测验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P.H.Dubois(1966)在美国心理学报上发表一篇题为“一个被测验统治的社会:中国的公元前115年至公元后1905年”的文章,认为3 000年前中国古代皇帝所建立的文官遴选制度可视为测验的源头。距今两千多年的孟子曾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以此来说明度量人心的重要性。早在1860年以前,我国民间已广泛流传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等智力游戏,人们常把这些游戏作为评价一个人聪慧程度的方法。
我国近代心理测验,首先(1914)是在广东开始的。当时只测验了500名儿童的记忆和比喻理解等。1916年,樊炳清首先将比奈-西蒙量表介绍进来。1921年,廖世承和陈鹤岑出版了《智力测验法》一书。之后,心理测验,尤其是教育心理测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1931年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并于次年创办《测验》杂志。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受前苏联心理学界批判“心理学”的影响,我国的心理测验工作几乎停顿了近30年,直到1978年以后才恢复这方面工作,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起来。197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等单位,修订了多套智能、个性、记忆等量表,并在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举办过多期全国性心理测验学习班。1985年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心理测验工作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目前我国心理学家已从国外引进、修订并标准化了许多著名的量表,如湖南龚耀先主持修订了韦氏的3套智力量表,宋维真主持修订了MMPI,龚耀先、陈仲庚、刘协和等分别将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和儿童版在我国标准化,并制定了全国或地区性常模。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测验本土化,编制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并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