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者必须在5大理论——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潜意识理论(unconsciousness)、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 theory);人本主义理论(Humanistic theory);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心理生理学理论;人格理论——的原则指导下才能发现来访者心理症结的原因及其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症结。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症结的原因来源于儿童时期的潜意识冲突,解决的办法是用自由联想、释梦、解释、移情等原则。行为理论认为心理行为症结都来自于从环境中错误的学习,各种神经症都是学习得来并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解决的方法原则是用消退脱敏方法、正确奖励强化方法、模仿方法等学习方法。心理生理理论认为,各种心理症结都由生活事件、应激而来,要找出其应激源,而且心理症结必然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中介而影响生理躯体功能,咨询时要注意心身关系原则。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心理症结来源于个人成长受阻或自我实现受阻,而解决心理症结的原则是认清现实存在,促进自我实现,促进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协调。认知理论认为心理症结都来源于童年的错误信念和错误认知,解决的原则是认识其错误的信念、错误的思维方法,消除其无为、无力、无望的负性认知。
一、交友的原则
心理医生要学会和来访者交朋友,建立友善的、知心朋友式的关系,如果能做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成功了一半,心理医生和来访者接触,首先是晤谈,晤谈不仅要注意技巧,还要注意态度,要采取热情、诚恳、耐心、负责的态度。要注意尊重来访者,在言语和情感上要和来访者产生共鸣,在不违反医疗原则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来访者的要求。
二、启发性原则
医学心理咨询的晤谈,心理医生从中收集到病史,了解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对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和依据,同时,把晤谈中的治疗方案等告知家属或陪同者,以便取得他们的合作,对治疗很有帮助,因此晤谈中要善于用启发性语言来启发来访者认识自己的心理疾病的原因及参与治疗的主动性。
三、明确与委婉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医生在问题性质未弄清楚之前,不要轻易的回答问题。医生应该根据科学的知识。善于引导来访者自己寻找答案。解释要言之有理,分寸恰当,切忌发表模棱两可、没有根据的咨询意见,更不要简单、草率的敷衍来访者,也不要干巴巴地说。总之,要明确和委婉相结合。如:如果有焦虑病人问医生。“医生,我这个病要治疗多久?”医生可以回答:“至少2~3个月,如果合作的好,2个月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但如果不按照医嘱服药,时间可能会长一些。”在这里,明确的回答是“至少2~3个月”。而委婉的回答是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估计。这样可使来访者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又认识到自己积极参与治疗的重要意义,促进了医患合作、医患协同作战的医患模式的发展。
四、整体性原则
医学心理咨询晤谈,从一开始就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即开始如何晤谈,疾病治疗好转时如何晤谈,疾病痊愈后预防复发的问题又如何晤谈。例如,初次晤谈,医生以倾听为主,在探索阶段,以收集疾病的信息为目的,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随着晤谈的进行,治疗明确后,医生提出治疗方案,此时,主动权转向医生,晤谈转向帮助性的,医生此时主要不是获得信息,而是向来访者发出信息,让它影响对方。到了疾病痊愈。结束咨询时的晤谈,主要是指导性的晤谈,医生建议来访者以后如何预防复发,如何维护心身健康。前面的晤谈为后面的晤谈打基础,后面的晤谈又是前面的发展,相辅相成,不可脱节,因此心理咨询最好每周固定时间和固定医生接诊,以方便病人连续和医生晤谈。否则,病人和不同的医生晤谈,往往发出不同的信息。令病人无所适从,病人也不欢迎。
五、保密性原则
心理咨询常涉及来访者个人隐私、人际交往、夫妻感情和社会问题等,很多来访者不希望为他人知道。因此心理医生对晤谈的内容,一定要严守秘密,不得随便谈论或作为笑料,非咨询人员不得参加晤谈。如果需要在本专业杂志或刊物上发表某些病例,必须尽可能得到本人同意,或者去掉真实姓名等能令人猜测到的暗示内容,如:地点、单位、年龄等。能否为来访者保密,也涉及心理医生的医德问题。
六、咨询与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在心理咨询中的晤谈,是一种咨询活动。但是在晤谈中,医生耐心倾听,鼓励来访者疏泄情感,一旦来访者倾诉了大量内心痛苦体验后,本身就有了治疗作用,加上医生表示同情及支持,对各种疑虑进行解释加以消除,起到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因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密切相结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