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时军事训练的心理及其调适

平时军事训练的心理及其调适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训练主要以生理疲劳常见,表现为肌肉疲劳和神经疲劳,如乏力、工作效率降低等。生理疲劳会引起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也会引起生理疲劳。一旦“液面”超出容器高度,疲劳程度超出人体极限,这时人的身心将受到重大伤害。学习时应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按照学习训练的心理规律,学习时采取各种方式并使其交替或结合使用,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一、军事技能训练中的心理指导

军事动作技能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军人自身的反复练习,但是教练员有目的、有步骤的科学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技能的教练活动中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提高军事训练技能,将会取得更好地成绩。

(一)确定练习目标,激发训练动机

在军事训练活动中,通常教练员会首先确定训练的目标,详细讲解某项军事训练科目的步骤、要领、意义。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一些激励和鼓励的话,将能极大地调动练习者的热情,有力地激发练习者的训练动机,使练习者呈现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心态,这将有利于练习者顺利地完成练习内容。

(二)认真做好示范的心理效应

示范动作要符合军人感知觉规律,使学习者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进行示范时,通常需要边讲解边示范,有时用正常速度,有时要放慢动作,根据技能的特征,有时从个别动作开始示范,有时进行动作的整体示范,必要时,个别动作要反复示范。

学习心理学理论认为,模仿是人建立行为模式的重要途径。教练员示范动作的质量对练习者的训练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教练员对练习者的影响既可以通过规范、准确的技能动作,还可以通过坚定、自信、果敢的气质和综合军政素质,所以,教练员的选拔、培养尤其重要。

(三)方法灵活,激发兴趣

军事技能训练场所的气氛一向是严肃、紧张的,但教练员可以通过灵活的组织方法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去激发练习者的兴趣和信心。要根据课目的性质和军人的个性,选择适当的练习方法。例如,教员指导与个人体验相结合;分解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组织军人互相配合练习;组织表演和竞赛;有计划地安排实习等。对于极少数训练质量不高,或达不到训练目标的练习者,要注意因材施教,通过循序渐进、适时鼓励等方法来实现训练目标,避免用批评或惩罚性方法,以免挫伤练习者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应用“效果律”来提高训练成绩

活动的效果对技能的掌握起着反馈作用,称为练习的“效果律”。这一规律就是要求使练习者及时了解练习的结果,进一步激发训练动机,强化正确的动作。有许多实验研究证明反馈对技能形成的重要作用。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大学生的打靶训练时,将动作能力相当的学生分为2组,甲组开始学习时,有电机响声以表示击中目标,乙组则没有击中的信号。1小时后,2组对调,即甲组击中不采取电机响声信号,而乙组击中则采取电机响声为信号,两组击靶成绩差异甚大。

结果表明,甲组在第1小时,因有电机响声信号报告反应的正确性,成绩一直上升;而第2小时反应信号停止,由于没有反应信号,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虽然继续练习,但没有进步。乙组恰得其反,第1小时因无正确信号反应,进步甚微,第2小时因示以正确信号,成绩直线上升。在学习中,反馈的效果非常明显,其原因在于它具有引导后继续练习,促使加强努力的功能。

上述实验结果提示,在训练中,教练员对练习者正确的动作或明显的进步应及时予以点评,鼓励和肯定的语言将对练习者的心理活动产生激励作用,有利于练习者稳步、快速提高训练成绩。

(五)及时纠正痼癖动作

在动作技能练习中常常出现错误动作或多余动作,一旦成为习惯就是痼癖动作。痼癖动作是技能熟练的一大障碍,而且较难纠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检查,及时反馈并纠正错误的动作,要尽可能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纠正痼癖动作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单独与减速练习法,以重点突破的方式,将错误动作单独地进行训练,然后放慢速度,进行连贯性的练习,也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个别教学,将学生的操作过程录下来,再放给他看,且与示范录像进行对比,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二、疲劳的调适

(一)概念

疲劳(fatigue)是指学习者由于学习训练过度或学习训练方法不当而产生的学习训练效率逐渐降低,并伴有渴望停止学习训练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是一种自然性的防护反应。

学习训练疲劳分生理和心理疲劳两类,一般而言,学习主要以心理疲劳常见,如: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工作效率降低等现象。训练主要以生理疲劳常见,表现为肌肉疲劳和神经疲劳,如乏力、工作效率降低等。生理疲劳会引起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也会引起生理疲劳。生理疲劳借助休息足以消除,但是要减少心理疲劳,需通过激发动机、改变态度、增加兴趣等才能实现。

(二)疲劳产生及积累模式

疲劳不是在学习训练一开始就产生的,而是不断积累的结果。对于疲劳的积累,有人用“容器”模式作了形象的说明。“容器”模式认为,疲劳可以比喻一个容器内的液体。容器内液面的高低即为疲劳程度的反映。工作时,上面提及的疲劳源源不断地向容器内注入“液体”,随着液面高度的上升,人体感觉到的疲劳程度逐渐上升。在休息时,容器的排除开关打开,“液体”不断地向外流出,“液体”下降,疲劳逐渐得到消除。可以设想,如果持续进行工作而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则容器内的“液体”将不断升高。一旦“液面”超出容器高度,疲劳程度超出人体极限,这时人的身心将受到重大伤害。

一般认为,疲劳的产生与生理状态(身体素质、疾病、营养)、情绪状态、环境条件及学习(生理与心理活动的强度、学习训练的单调性等)等有关。

(三)调适方法

根据疲劳产生的原因,可以找出其调适方法。

1.保证良好的生理状态 分析自己的生理状况,调整到最佳状态,例如:适当增加营养、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等。

2.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保持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情绪,使学习和训练处于最佳的状态。

3.创造良好的学习训练环境 优雅整洁的学习环境,清新的空气,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线使人心情舒畅,学习效率高,而且不易疲劳。

4.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训练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防止心理疲劳的最后防线和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学习时应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按照学习训练的心理规律,学习时采取各种方式并使其交替或结合使用,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对训练器械恐惧的调适

学习训练器械恐惧是指军人在学习训练中对学习训练仪器或器械产生本能的不良反应。例如,军人对血液产生不良反应(晕血症),害怕手榴弹、木马、障碍物等。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接触到这一类东西时,出现明显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常伴有心悸出汗昏晕等强烈的自主神经功能活动。

对学习训练器械产生恐惧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学习训练不了解。在电影、电视中看过手榴弹爆炸杀伤敌人的情况,却从没有见过、触摸过真实的手榴弹,于是对手榴弹产生本能的恐惧。二是个人能力无法驾驭权学习训练器诫。由于跳马、跨越障碍动作不正确,经常受伤,而对于训练器械产生恐惧。三是曾有过某种遭遇,如器械训练中有过跨越受伤的体验等。

调适器械训练恐惧,可采取如下方法:

1.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心理调适 从认识上清楚手榴弹等训练器械的内部结构、杀伤力、杀伤范围、杀伤角度。从根本上了解军事器械什么时候危险,什么时候不危险,这样有助于消除人为的恐惧。

2.进行心理训练 主要采用“系统脱敏法”。具体的做法是把能够引起恐惧的具体刺激从弱到强顺序排列,先让其接受弱一级的刺激,待其对此逐渐适应不再惶恐后,再增加刺激强度,直到恐惧完全消失为止。例如,学员害怕手榴弹,训练顺序可以是:接受教练弹—进行教练弹投掷训练—观看真实手榴弹照片—看手榴弹爆炸实况录像—观看真实手榴弹—触摸真实手榴弹—观看其他学员投弹—不拉导火线投掷实弹—正规投实弹。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就会逐渐摆脱恐惧。

3.改进训练方法 贯彻从易到难的训练顺序。没跳过高的人一下子把横杆升到1.8m,即使弹跳再好的人也会有紧张畏惧心理,如果从1m开始起跳,逐步升高,那么就不会紧张畏惧了。跨越障碍也一样,可以先从低的障碍开始跨越,然后再跨越高的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