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斗应激反应

战斗应激反应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斗应激反应,又称战争神经症、战斗休克、战斗衰竭、战斗疲劳,是一种突然或逐渐发生的军人作战能力的崩溃并伴有躯体、心理症状的反应。1.战斗应激的强度 有资料表明,战争心理应激的发生与战斗应激的强度密切相关。军人在参加战斗后数小时内发生的失能性心理反应称为“急性战斗反应”或“战斗休克”。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战斗应激反应”和“战斗精神创伤”。

战斗应激反应,又称战争神经症、战斗休克、战斗衰竭、战斗疲劳,是一种突然或逐渐发生的军人作战能力的崩溃并伴有躯体、心理症状的反应。

一、应激的心理反应

在应激情况下,人的机体不仅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物学变化,而且也会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心理应激反应从性质上来说,可能分为两类即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心理应激,如唤起情绪、调整动机、集中注意力和活化思维活动等,可以帮助人维持应激期间的心理平衡,准确地评定应激源的性质,作出符合理性的判断和决定,从而使人们能够恰当地选择对付应激的策略。心理反应的消极性,如过度的焦虑、激动、紧张、认知障碍与自我评价降低等,会干扰和削弱应激能力的。心理应激反应从内容上来说,主要表现为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

1.应激中的认知反应 特指应激中的不良认知活动,通常包括:

(1)感知混乱,表现为对某些事物感知迟钝,而对另外有些细节却过度关注和敏感,感觉的选择性高度狭窄。

(2)思维迟钝或固执于错误观念中。

(3)言语混乱或表达不通畅。

(4)不现实的或歪曲的想像。

(5)注意的病态强化或分散。

(6)无效或不恰当的自我防御。

2.应激中的情绪反应 焦虑、悲伤、抑郁、愤怒、恐惧。

3.应激中的行为反应 应激中的人的外显行为反应可分为战和逃2类。“战”指努力接近应激源和排除应激源的行为,可表现为攻击性的伤人毁物或破坏规范,也可以是非攻击性的积极实施正常活动。“逃”指回避应激源的行为,但仍是主动的心理反应,其形式可以是有适应意义的,也可以是无益的。

二、战斗应激反应的发生率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因心理障碍减员占伤员总数38%;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心理障碍发生率为37%;1982年,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时,6天中因心理障碍减员为620人,而战伤减员仅为520人;Waton对日本关押的战俘研究发现,有44.5%人发生心理障碍;美国军事医学心理学认为,常规战争战伤减员与心理障碍之比为3∶1;在未来核战争、生物战争和化学战中战伤减员与心理障碍之比可达2∶1。

据外军资料显示,当战争超过30d时,心理障碍发生率可超过战斗伤亡率;当高强度战斗60d后,大部分官兵可能完全丧失正常心理反应能力。

我军资料研究显示,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占战伤的1/4;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7%。

张理义等对我军某海军基地400人演习前后对照研究发现,部分官兵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知觉及思维障碍。

三、战斗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

Selye从生理学角度将应激定义为是机体对刺激因素的不适应,并将机体对刺激因素的适应性反应分为三期。第一期的特点是当刺激因子破坏了正常生活条件时,表现为惊慌不安,接着进入第二期对抗期,这时动员全身力量,避免刺激因子破坏人体的稳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体对现实要求能作出应答反应,保持工作能力和战斗力。但是,如果机体对刺激因子不能有效地产生对抗作用,就将进入第三期消耗期。从这一期开始就出现战斗心理应激。

1.应激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调控机制 机体在应激反应中,HPA轴的激活起重要作用。在应激反应中,边缘系统调节下丘脑,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CRF刺激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释放ACTH,ACTH又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释放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释放肽类激素以达到自稳作用,此外,糖皮质激素对神经系统高级中枢例如海马等也产生反馈抑制作用。

2.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激活途径 在应激的初始阶段,刺激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性过高,随着应激因素的持续刺激,出现各种系统的生理耗竭,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系统耗竭,使机体对轻微再刺激过度敏感,而导致心理障碍。

四、战斗心理应激的相关因素

1.战斗应激的强度 有资料表明,战争心理应激的发生与战斗应激的强度密切相关。战斗持续时间越长、躯体伤员越多,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就越高。

2.环境因素 在艰苦危险的情况下,尤其是不熟悉作战环境、战场上的尸体未来得及处理等因素,会增加士兵的恐惧心理,又如疲劳、饥饿、冷、热、迷失方向、伤亡率高、战争缺乏机动性和进展等,也易发生战争性心理障碍。

3.参战人员的士气 据中东战争以色列军经验认为,参战人员的士气是战争心理应激发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指挥员的水平及为人的可信赖度,对士兵的关心程度,战斗集体的凝聚力。高昂的士气和部队凝聚力能防止战争心理障碍的发生。

4.个性因素 以色列将军人的个性分为坚强型、情感压抑型和中间型。研究表明,3种个性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发生战争性心理障碍,但其预后不同。坚强型可迅速恢复,中间恢复也较快,而压抑型恢复较慢,以往有神经症或个性障碍者也易发生。

5.年龄因素 从年龄上看,低年龄组战争心理应激的发生较高年龄组为高,缺乏经验,缺乏参战的思想准备,首次看到死亡,也是诱发战争性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此外,士兵的心理状态、身体及心理素质,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与战争性心理障碍的发生也有明显联系。

五、战斗应激反应的症状表现

战斗应激反应的一般表现,可归纳为:

1.轻度心理障碍 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哭、烦躁或牢骚满腹;睡眠障碍,如噩梦或入睡困难;过度惊恐反应,对外界刺激如声音、运动等的反应过于敏感,肌肉紧张、发抖和战栗、盗汗、恶心、尿频尿急、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心慌胸闷等,以上情况,一般不须治疗可恢复正常。

2.严重的战斗心理障碍 包括剧烈的颤抖、目光呆滞、沉默不语、表情平淡、对战友表现毫无感情;幻觉或错觉,这些人可无任何根据的称:“看到可怕的情景,听到别人议论他的声音。”并可在原来物体的基础上,看到离奇的东西;思维动作迟缓、抑郁、孤独、狂叫、焦虑不安,易激惹,言语障碍,突发的攻击行为,且常有即将死亡或负伤的感知等。指挥员可出现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判断能力下降等心理问题。

3.极为严重的战争性心理障碍 可出现失听、失明、失语、瘫痪、精神分裂样症状,记忆受损及完全丧失作战能力等。

战斗应激反应根据症状出现和持续的时间,又可分为急性战斗应激反应和慢性战斗应激反应。

(一)急性战斗应激反应

军人在参加战斗后数小时内发生的失能性心理反应称为“急性战斗反应”或“战斗休克”。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生理性过度激起,持续的时间较短(数分钟到数小时),极可能发生威胁生命的行为,但处理及时得当往往容易恢复。

1.生理应激反应

(1)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的典型外在表现:双目圆睁、呼吸浅快;

(2)血或尿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明显而持久地增高,皮质醇也会增多;

(3)自主神经症状:多汗、战栗,可能伴有肌肉紧张;

(4)可能有食欲缺乏、头痛、衰竭、过度疲劳感,对噪声敏感,过度兴奋而造成睡眠障碍;

(5)有时发生癔症性痉挛发作和运动障碍,言语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身体各部疼痛或感觉异常;

(6)常发生各种神经症,如心绞痛,胃肠蠕动和分泌功能障碍,尿频。

2.心理应激反应 表现在情绪、行为方面。

(1)有些人表现为极其烦躁、强烈战栗和具有攻击性行为;

(2)进攻时不掩蔽自己或躲在掩体内而不照顾战友;

(3)严重时会出现过多的无目的的动作(类似抽搐或癫发作的动作);

(4)若过度激起能导致运动功能的“冻结”,而发生类似瘫痪的状态;

(5)可出现情绪过分压抑,执行命令时优柔寡断,甚至漠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及产生怪诞的念头;

(6)与外界隔绝,孤独、固执、无故发火;可能有明显的心身症状,如上腹部不适、呼吸困难、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慢性战斗应激反应

慢性战斗应激反应,又称为战斗疲劳或战斗衰竭,应激持续的时间较长(数周到数月),具有低活度的生理状态,并有退缩的征象和症状。应激者往往脱离人群,具有较明显的抑郁症状表现。其症状表现为:

(1)以前熟练的技巧逐渐陌生甚至丧失;

(2)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承受能力降低;

(3)过度抑郁,固执己见,甚至偏执狂,脱离群众;

(4)大量用药和饮酒,常失眠,体重减轻,便秘;

(5)皮质醇明显而持久地增高,血清胆固醇浓度增高;

(6)严重者表现为极慢的思维和动作,两眼呆直,完全丧失战斗能力。

六、战斗应激反应的诊断

对在战争中发生的心理应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尚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紊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大批的“精神病”伤员,这时才明确划归为精神疾病,至于诊断名称则未能得到统一,常见的有“战斗衰竭”“战斗休克”“战斗应激反应”“战斗疲劳”“战斗环境应激”等。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战斗应激反应”和“战斗精神创伤”。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认为在作战中所见的症状与民间大的自然灾害后生存者症状相似。故将这种病定为创伤后应激反应(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PTSD),战斗应激反应多为急性PTSD的前期表现,因此有人把它归入急性PTSD的范畴。

在ICD-9和ICD-10中急性应激反应的诊断也与战斗应激反应的表现基本相吻合。我国CCMD-3中列出了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具体参见有关章节),另外还有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与战斗应激反应的情况相接近,一般认为在目前尚无统一的战斗应激反应的诊断标准前还是向急性应激障碍的标准靠为妥,因为反应性精神病这个诊断名词会使这类伤员误认为自己患了“精神病”而把自己视为病人,不利于重新投入战斗。

七、战斗应激反应的治疗

战斗应激反应的伤员与典型的精神病和神经症病人不同。这些军人是在应激环境下失去心理平衡,经救治能很快恢复正常,返回部队作战。有关海湾战争的资料表明,大约有50%的战斗应激反应的伤员在较好的医疗救护下,2~3d内可恢复正常。若不能恢复者,可将伤员送到离战斗地区较远的救护所,大部分伤员恢复正常的时间亦不会太长。具体的救治方法参见本章第四节。

八、战斗应激反应的预防

战斗应激反应,可对部队的战斗力造成巨大影响,故而,各国军队都在积极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

1.战前向官兵讲授一些心理卫生常识,或在战争中可能出现哪些心理问题,使他们掌握识别和处理心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对精神疾病伤员的重新归队,切忌歧视和抵制,以减少对战斗应激反应的易感性。

2.战前积极进行心理耐受能力的训练,此训练需接近实战条件下各种军事的、体力的和心理的耐受能力等。

3.保证官兵的睡眠时间。一般认为,连续24h战斗,至少应予4h的连续睡眠时间,持久作战的部队或连续战斗的飞行员,每天应保证6h的睡眠。同时,要尽力保障部队的休息和饮食,做好保暖或降温工作,使士兵具有较好的体力和心理状态。

4.提高指挥员的领导水平,建立领导权威。有效的指挥能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核、生物、化学战争中尤为重要。应重视指挥官素质的培养及选拔。

5.有效、可靠的医疗救护系统的存在,对减轻参战人员的恐惧,减少伤后的忧虑,以及预防战斗应激反应的发生可起着积极的作用。

6.战时的政治动员和共同信念的教育,如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及某些信仰的教育等尤为重要,这可使参战人员树立起牢不可破的精神支柱。

7.指挥员应向士兵说明战况、敌人的意图和军事装备及我军的战斗计划等,以使参战人员能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战,有利于调动参战人员的潜能和智慧。

8.努力改善战斗环境,及时清除战场上的尸体与污物,整洁的环境可使人心情舒畅。战斗间隙可适当开展丰富有趣的各项活动,以减轻士兵的紧张恐惧心理。身体负荷量要合理,防止过度疲劳。对驻守在危险、艰苦阵地上的部队,应设法定期换防,这可预防战斗应激反应的发生。

9.据研究表明,应激因子能增强大脑神经细胞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的能力,如果去甲肾上腺素大量消耗,则可发生战争心理应激。这一过程与血中酪氨酸含量有直接的联系。酪氨酸是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的前体。美国Naticks科研中心的调查认为,为提高参战人员心理应激的耐受能力,应食用含有大量酪氨酸的高蛋白食物,一般将酪氨酸加在饮水和食物里,因为战时军人的食欲往往是下降的。

九、战斗应激反应的预后

以色列研究了1973年10月战争中发生战斗应激反应的士兵在以后9年中适应军事工作的情况,发现其中有94%的人仍在以作战部队中服役,这些适合战斗的士兵有80%重又参加了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只有1%的复发。这些结果表明,战斗应激是可以完全恢复的,仍可以重新参加战斗。

美军的报道则认为,经历过战斗应激反应的军人在一生中会受到心理创伤后遗症的折磨,特别是上了年纪后,一旦健康恶化,工作不顺心,失业或家庭纠纷等,就会回忆起战场上发生的情境,或者在梦中又看到发生心理应激时那种可怕的场面,这种回忆的梦幻像真实事件一样对机体发生作用,引起一种特殊的心身反应,即所谓“创伤后心理应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抑郁、孤独,容易染上酗酒、吸毒等恶习,容易患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病和糖尿病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