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多数糖尿病患者需口服药物治疗。老年人因代谢率低,神经反应比较迟缓等,用药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老年人由于容易同时患多种疾病因而需同时服用很多种药物,这些药物或多或少影响降糖药的疗效。故老年人在应用口服降糖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口服降糖药的适应证
一般口服降糖药只适用于无急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有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因存在伴发病需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及全胰腺切除引起继发性糖尿病的患者。
2.要了解口服药的种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及餐时调节剂共五类,其作用各具特点。
(1)磺脲类(如优降糖、达美康、糖适平等)
作用机制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起到降糖作用。
(2)双胍类(包括降糖灵、二甲双胍等)
作用机制是促进外周组织(如肌肉等)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原异生和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使血糖降低,特别适宜于饮食控制效果不佳、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患者。
(3)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
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延迟和减少肠道对淀粉的分解消化和吸收来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幅度,对糖耐量异常及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尤其有效,但对于进食主食较少及进食速度较快的人效果欠佳。
(4)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是胰岛素增敏剂,可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其敏感性且无低血糖危险,但该类药物起效慢,需两周开始显效,两个月达到最好疗效。
(5)餐时血糖调节剂(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最大的特点是可能模仿胰岛素生理性分泌,起效快、作用短,可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也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现已证明,餐后高血糖比空腹高血糖更易诱发老年糖尿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因此,该类药物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有益,且可减轻胰岛素抵抗。
3.尽量避免低血糖
老年人代谢率低,用药容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服用一些长效磺脲类药物时易发生晚间低血糖。因此,老年人应用磺脲类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尽量选用中短效药物。一般不可同时联合使用两种磺脲类药物,同时应密切监测血糖,5~7天调整一次用药剂量,在高血糖纠正后,应调整剂量,尽量避免低血糖发生。
4.小心“未察觉的低血糖”
老年人因为神经反应比较迟缓,更易发生“未察觉的低血糖”,即当血糖下降到一般人有交感神经反应,如心悸、冷汗、头晕等症状时,老年人可能仍无感觉。一直到血糖降到出现大脑皮质反应时,老年患者才直接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嗜睡、昏迷等。这种情况就很危险,抢救不及时易危及生命。因此,这些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和曾发生过“未察觉的低血糖症状”的老人)血糖控制不宜过严,一般空腹血糖在7.0mmol/L,餐后血糖在10.0mmol/L左右即可。
5.注意药物的配伍
老年人往往易同患多种疾病,因而需服用很多药物,此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别嘌醇、环磷酰胺、水杨酸等具有增强降血糖作用的某种药物合用时,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反应;当与具有减弱降血糖作用的皮质类固醇、高血糖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甲状腺素、利福平等药物合用时,可能引起血糖升高。
6.留心服药时间
降糖药种类繁多,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故其服用时间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由于磺脲类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服药时间宜在餐前半小时左右;α-糖苷酶抑制剂用法是嚼碎后与第一口饭同服,若在餐前或餐后服用则疗效会大打折扣。
7.注意药物对肝肾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用药前应先查肝肾功能,在肝功能异常时,不宜用某些口服降糖药,如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敏剂,否则有可能产生肝功能衰竭。许多降糖药在肝内代谢,经肾排出,如果肾功能不良,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因此肾功能不良时,许多从肾排出的磺脲类降糖药及双胍类不能用。一般来说,同类降糖药不宜合用,用一种降糖药如效果不理想,可考虑联合用药,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可扬长避短,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在降血糖治疗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他问题,如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调整血脂紊乱等。总之,口服降糖药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所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需要特别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