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目前资料,现将其特点归纳如下。
(1)诊断:根据糖尿病病史(常在6~10年以上),出现持续性微量蛋白尿(尿蛋白达20~200μg/min或30~300mg/d),即应拟诊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如果病史更长,尿蛋白阳性,甚至出现大量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即应考虑为临床糖尿病肾病。在确诊糖尿病肾病前必须除外其他肾疾病,必要时需做肾穿刺病理检查。糖尿病肾病及眼底病变均为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两者常同时出现,因此,发现糖尿病眼底病变(尤其是微血管瘤等)亦能提供支持糖尿病肾病诊断的旁证。
(2)预防:①严格控制血糖。要求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餐后血糖<8.0mmol/L(144mg/dl),糖化血红蛋白<6.5%,不能达标则无法有效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进展;②严格控制高血压。凡是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积极控制高血压,其重要性超过控制血糖,无肾损害及尿蛋白<1.0g/d的患者,血压应控制达<130/80mmHg;尿蛋白>1.0g/d的患者,血压应控制达<125/75mmHg。糖尿病患者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起,无论有无高血压均应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因为此类药不仅能降低高血压,而且还能减少尿白蛋白及延缓肾损害进展;③并发血脂异常者的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调脂治疗,以将血脂控制达标(TC<4.5mmol/L,LDL-C<2.6mmol/L,HDL-C>1.1mmol/L,TG<1.5mmol/L)。对保护靶器官而言,降低TC及LDL-C尤为重要。
(3)治疗: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较为困难,只能对症处理,如出现肾功能不全时应采取如下综合治疗措施。延缓肾损害进展;药物治疗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只要检出微量白蛋白尿,无论高血压是否增高均要服用,如经济条件许可尽量选用长效、双通道排泄药物,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无特殊情况不必停药,其禁忌证为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及血清肌酐>265μmol/L(相对禁忌)患者不宜用此类药物,还应限制蛋白质入量;排出体内代谢毒物,采用肠胃透析治疗,即服用含中药大黄的药物,或用含大黄的中药煎剂保留灌肠;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应使用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治疗肾性贫血;并使用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相关肾性骨病;对终末肾衰竭的治疗,同其他肾病导致终末肾衰竭相似,只能进行肾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最后可行肾移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