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看待磺脲类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如何看待磺脲类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南中特别强调应使用每天1次的口服磺脲类药物。仅在生活方式多变、不适合服用每天1次磺脲类药物的情况下建议使用3次的胰岛素促泌药。低血糖反应是磺脲类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但控释剂型药物剂量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以最近5年发表的循证证据为基础,参考最新文献及荟萃分析结果出台了新的2型糖尿病指南,针对磺脲类药物强调以下几点。

(1)2型糖尿病用药,磺脲类药物仍居一线。磺脲类药物具有以下优点:效价比高、循证医学证据充分、适用于各种经济条件的患者。该药为非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首选用药,在二甲双胍效果不理想时,磺脲类药物是第一选择,新诊断糖尿病、胰岛功能较好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类药物反应好。与其他干预措施相比较,磺脲类仍是降糖能力最强的口服药物,可与双胍、噻唑烷二酮、胰岛素、α-糖苷酶抑制药等联合应用,也应尽早联合用药,延迟“继发失效”。

(2)控释型可促进胰岛素“按需分泌”,平稳降糖。格列吡嗪刺激胰岛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血糖浓度,即“葡萄糖依赖作用”。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南中特别强调应使用每天1次的口服磺脲类药物。仅在生活方式多变、不适合服用每天1次磺脲类药物的情况下建议使用3次的胰岛素促泌药。将即释药改造为控释药,不但可大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而且避免对B细胞的过多刺激。一项为期16周的多中心试验发现,长效格列吡嗪控释片(GITS)组餐后胰岛素水平较安慰药组明显增高,提示格列吡嗪控释片仅在餐后需要胰岛素的时候刺激胰岛素“按需分泌”。GITS能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有效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此外,GITS可以改善早时相的胰岛素分泌,当单一药物控制血糖不满意时,与二甲双胍或其他药物联合,发挥更大的降糖作用。

(3)高磺脲类受体亲和性及不良反应少。磺脲类通过与磺脲类受体结合,关闭胰岛B细胞膜上ATP敏感性钾通道来促进胰岛素分泌,若磺脲类与其受体结合,心肌、血管平滑肌细胞上钾通道关闭,“缺血预适应”消失,不利于心肌血液供应和心肌保护。研究显示,口服GITS 5mg后药物总浓度为60μg/ml,远低于与磺脲类受体结合的浓度,对“缺血预适应”没有影响。

低血糖反应是磺脲类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但控释剂型药物剂量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GITS的低血糖发生率极低,研究显示,空腹和适度运动时服药未出现低血糖反应;此外,GITS增加体重或其他不良反应也比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