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断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

不断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不断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一度瘫痪,濒临崩溃,百废待兴。世界各国对竞技体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增多,并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国家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和支持。只有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不断对那些不适应发展的竞技体制进行大胆改革,才能促进中国竞技体育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攀登新的高
不断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_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研究

第五节 不断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一度瘫痪,濒临崩溃,百废待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中国新时期的一个历史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全党把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1979年2月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体育业务工作上来,并确定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政策,初步形成了奥运战略。1984年奥运会上中国队取得的佳绩令国人振奋,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在这种外在环境及内在动力的推动之下,1986年4月15日,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为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拉开了序幕。这次体制改革的中心是由国家包办体育过渡到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转变国家体委等行政机构的职能,理顺体委与各方面的关系,恢复、发展行业体协和基层体协,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并对竞赛体制、训练体制、科研体制等分别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体育职业化、商业化以及电视媒体广泛介入,国际竞技体育在管理、竞赛、训练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市场经济的确立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利益权力再次分配、社会力量有所加强,国家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时,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条件已成熟,政府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包办一切事务,下放权力给社会,由社会办体育成为大家的共识,建立一种新型的、顺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已是大势所趋。为顺应国际国内竞技体育发展环境的变化,1993年国家体委制定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立了20世纪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的转变,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同时,国家体委于1995年还颁布了《1994年—2000年奥运争光计划》,对中国竞技体育到本世纪末七年中的发展目标、规模、重点、质量及措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系统管理与控制。到20世纪90年代末,基本形成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强对抗的国家队体制;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竞赛体制和与竞技体育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开始逐步建立。

1998年,中国开始全面实行政府机构改革,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国家对体育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改组后的国家体育总局由国务院组成部门改变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内设机构减少到9个;同时,运动项目开始协会化、实体化改革,管办分离,陆续成立了20多个运动管理中心。政府机关职能由过去的办体育转变为间接的管体育,由过去的事无大小一手包办转换为以制定政策法规、实行监督协调为主要职责的宏观调控。这一系列的机构改革提高了中国体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促进了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将体育与市场联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逐步形成了国家与地方相互竞争、全社会来办竞技体育的可喜局面。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成绩和排名,并将奥运会作为展现民族精神的场所和窗口,树立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世界各国对竞技体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增多,并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国家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和支持。亚洲、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都确定了各自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在管理、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优先发展。[13]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加,体育竞赛内容和形式趋向系列化、多样化,竞技体育职业化、商业化进程加快。世界竞技体育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各国差距日益缩小、实力更为接近、竞争更为激烈。而此时虽然中国竞技体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2000年,中国在悉尼奥运会上再次取得辉煌成绩;2001年7月13日,北京又成功赢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中国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但在总体实力上与美国、俄罗斯仍有较大差距,竞技体育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优势项目不多,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薄弱;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运动员、教练员队伍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科技与训练结合不够等。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世界竞技体育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使中国竞技体育在2004年和2008年奥运会上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为满足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竞技体育的更高需求,适应世界竞技体育日趋激烈的竞争,实现2004年奥运会再现辉煌,完成好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保证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国家体育总局颁发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组织体系”,“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有所拓展,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并对中国今后10年(2001-2010年)竞技体育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制定了《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确立了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竞技运动水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32枚金牌、63枚奖牌的好成绩,取得了新的历史性突破。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以全运会为龙头的竞赛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奥运会竞技备战的组织水平和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较为完善的科学训练监控服务体系正逐步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和体教结合工作得到加强,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取得新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历程深刻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而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不断对那些不适应发展的竞技体制进行大胆改革,才能促进中国竞技体育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攀登新的高峰。适应国际国内竞技体育发展环境变化,不断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是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内在动力与重要成功经验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