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护理管理体制改革基本情况

我国护理管理体制改革基本情况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中国护理庞大的、纷纭复杂的矛盾体系,护理要抓住当前促进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按照完善体制机制的要求,突出重点,以更大决心加快护理管理改革步伐,使护理生产关系适应护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护理上层建筑适应护理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进行护理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已成为各级护理主管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在保障人民健康的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中国护理庞大的、纷纭复杂的矛盾体系,护理要抓住当前促进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按照完善体制机制的要求,突出重点,以更大决心加快护理管理改革步伐,使护理生产关系适应护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护理上层建筑适应护理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进行护理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已成为各级护理主管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

诸多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愿意选择工作条件好、待遇高的工作,其驱动力绝不仅仅是经济因素,人们有时更重视自己在社会系统及组织系统中的位置,看重工作气氛和环境。因此,护理管理方法改革的着眼点,不应局限于具体管理方法的小圈子,在考虑管理对策时应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研究如何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也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一、改革护理管理体制

(一)改革护理管理体制,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护理管理改革势在必行,要认真研究医学模式转变对护理工作的影响,从护理管理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从一元性文化适应转向多元性文化适应,实行垂直领导下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护理管理。将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护理管理实践,提高护理管理效率和效果。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将来医院护理管理工作者,应既是临床护理专家,又是管理专家,护理部主任或护理院长应有护理专业和管理专业的本科以上的双学历,护士长一级的护理管理人员应具有护理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并且上岗前要经过严格的护士长管理知识的培训,管理科学将更广泛地与护理管理实践结合,各种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成为护理管理人员追求质量与效率的重要工具。

(二)改变管理模式,由任务管理走向目标管理

以往护理部每年根据质控要求机械地完成常规业务培训项目,如新进护理人员上岗前培训,三基培训,定期组织全院护士业务学习,护理人员操作考试和每年1次全院护士理论考试,但对实施过程缺乏监控,内容质量缺乏认证,考试形式缺乏灵活性,考试标准缺乏定量化,考试结果缺乏讲评与整改,一直停留在任务管理上。今后,护理工作的重点应转向以病人的需求为中心上来,运用护理程序,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及文化各方面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除了执行医嘱和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外,更多的是注重对人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心理、精神、社会状况和文化对病人病情转归和健康的影响,从而帮助病人最大程度地达到生理与社会的平衡和适应。护士的角色不仅仅是病人的照顾者,而更多是担当病人的教育者、咨询者和健康的管理者,是具有临床实践能力,又具备科研复合型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三)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在多元性文化影响下的社会转型阶段,人们的思想活跃,对职业进行重新选择的机会增多,护理管理要充分认识其特点,改进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流动机制。在管理方法上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应重视组织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和环境 组织文化是最终联结和维系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是组织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2.管理要注意与环境的协调,避免与医院中其他部门的管理发展不够平衡 护理管理过严过细,会使护士由此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增加了管理中的不稳定因素,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护理管理人员的注意。

3.多采用正强化的、激励的方法 有关研究表明,管理中采用严厉的惩罚条款只会使“下属”感到压抑,由此抑制人们的某些行为,而不会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重新构架护理体系的组织结构

建立技术管理的组织系统。护理业务技术管理与其他管理应是集中统一的。护理管理组织要健全,职责明确,并应有相应的权力,以更好地发挥效能,保证技术管理的正常进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应实行垂直领导,对于还不能实行垂直领导的单位,也要制定相应的措施,落实技术管理的责任。

(五)规范护理活动程序

护理管理是研究医院护理工作的规律性,对护理工作诸要素(人员、技术、设备、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技术操作大多具有重复性,又有易于规范化的特点,所以必须实行标准化管理,按常规进行操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护士工作对象主要是病人,护理工作的本质就是帮助病人恢复自理能力和健康,运用专业科学知识和专门技术照护病人,为病人服务。

护理程序是护理实践发展到现代的一种有效的规范化工作方法。护理程序是临床护理中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一种有计划的、系统的实施护理的程序,并且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过程,该过程是以促进或恢复人的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管理方法现代化: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无疑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电子计算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对于解决工作中的信息传输、存储、计算、统计分析等都会有重大变革和进步。随着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护理文献急剧增加,各种管理方法的系统化、科学化、数量化,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应用电子计算机,保密性强,便于管理;应用数据库技术方便检索、分类及统计;实现计算机联网,资料可以共享,为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21世纪护理事业未来展望

2005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适应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一)护理工作要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高强部长曾在关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发展医疗卫生有三条基本原则不能变。一是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护理工作的发展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不能一味照搬国外的模式,我国护士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内涵、服务方式也要适应国内医院的实际情况和病人的实际需求,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护理工作发展模式。

(二)护理工作的发展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护理的基本属性是医疗活动,但它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并以其专业化知识和技术提供服务。因此,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方面,也是医院内涵建设和服务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临床护理工作直接服务于病人,护士的职业素养、技术水平、态度、举止、语言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感受,也影响着病人生命安全。因此,医院护士队伍素质、工作水平直接反映了医院基础服务质量,也是影响医院诊疗技术水平的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要超越单纯的经济利益因素来看待护理工作的价值所在,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切实“以病人为中心”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实实在在为病人着想,稳定和建设好护理工作的发展。

(三)提高认识,促进医院护理与医疗工作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医院的诊疗服务能力、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显著提高,但是,医院的基础服务质量、内涵建设相对薄弱,护理工作的发展相对缓慢。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基础,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是多方面要素决定的,护理服务质量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医院中护士占医务人员的30%以上,护理服务渗透在诊疗活动和对病人的照顾中。因此,护士和护理服务构成医院的服务平台,一方面,使病人直接感受到是否被关心、爱护和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的重要保障,护士与医生在工作上有分工、下有合作,护士一方面要根据医生的诊疗计划认真实施治疗措施、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另一方面要切实为病人提供周到的生活照顾,帮助病人尽快康复,治疗性工作与照顾性工作对于病人是同等重要的。有人十分恰当地把医生与护士比喻为“两个车轮”,只有同速度转动,才能向前推进。因此,医疗和护理工作要协调同步发展。目前,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发展很快,在一些专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护理专业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长此以往,会影响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要真正落实在工作中,就要把护理工作作为医院综合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建设好临床护理队伍,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

(四)增加临床一线护士,科学统筹护理人力资源

目前,临床一线护士数量不足已成为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危重症疑难症病人越来越多的医院中,护士数量不足问题已成为影响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的风险和隐患。因此要着重解决好这个问题。要“增加总量,调整结构”,增加临床一线护士配备有多种形式,一方面要根据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和满足病人护理需求,保障病人医疗安全的要求增加总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对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挖掘潜力,合理、有效地利用存量,只有调动好广大护士的积极性,激发护理人力资源潜能,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对护理人员的数量、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人员结构以及在不同护理岗位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规划,并根据临床不同专科、不同护理岗位和责任对护士技术水平专业能力的要求,探索护士队伍能级结构设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护士队伍的结构、能级更趋合理,增加护士的工作责任感、成就感,保障护士的待遇,加强对护士的培养,营造有利于护理队伍稳定和发展的氛围,要把“用好每一个护士,为了每一个病人”作为医院统筹护士人力资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此,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根据诊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科学统筹护理人力资源,扭转目前医院临床一线护士缺编的状况;要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技术水平要求,合理调整护士队伍结构。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层次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以编制内的护士为主,可以少量配备合同护士,但要同工同酬,少用护工以保证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要求各级各类医院在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对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

(五)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士队伍素质

护士队伍的建设是推进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护士队伍的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保证病人安全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士队伍素质是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项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对护士队伍的准入管理,把住准入关,严禁未经过正规护理专业教育的人员进入护士队伍,保证护士队伍的基本素质。二是要稳定护士队伍,特别是临床一线的护士队伍,要创造有利于护士安心在临床护理岗位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给予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待遇,加强对护士的在职培养,关心护士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健康,为护士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三是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在保证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着重提高临床专科领域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近5年内,要根据临床工作需要,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士在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护理工作与临床诊疗技术的同步发展。

(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安全

护理工作是平凡的,但病人和社会对这个岗位的依靠和依赖却是很不平凡的,广大护士要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服务于病人的各项工作之中。提高服务,改善服务态度,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模式,从维护病人权益和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调动积极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体现“以病人第一,服务第一”,为病人提供细致入微、关怀备至的护理服务,履行好护士的职责,努力使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社会”。在护理工作中,要一切从病人和临床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病人着想,从点滴做起,将人文关怀融入对病人的护理工作之中,服务于细微之处。护理工作“贴近临床”要突出一个“精”字,业务上以精益求精的作风、娴熟精湛的技术完成每一项工作,保证病人安全和诊疗效果,促进病人康复。护理工作“贴近”社会要突出一个“实”字,一定历史条件下护理服务的内涵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七)加强护理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护理管理体制,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反复,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护理管理体制在护理质量控制、全院护士人力调配、护士的在职教育和培养等方面体现出相当的优势。因此,护理管理不能削弱,而应得到巩固和加强,特别是要提高护理科学化管理水平。

在护理服务中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必须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医院护理管理中应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和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加强护理管理部门对护士队伍的“一统化”管理,科学设置护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按照护理岗位的劳动强度、技术含量、工作风险、能级对应地安排护士,并在分配机制上向工作量大、技术性强、风险性高的岗位倾斜,从机制上提高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在促进护理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

(八)加强广大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从南丁格尔创立护理专业之日起,护理工作便与人道主义精神和以关爱生命、救死扶伤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联系在一起,“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专业标准;勿为有损之事”的誓言,概括了护理的职业特征。毛泽东同志早在1941年、1942年的护士节之际,两次亲笔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和“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对护士和护理工作予以了高度评价,激励了几代护理工作者勤勤恳恳,淡薄名利,奋发进取,努力工作,为了病人的健康甘于奉献。当代广大护士要传承并发扬光荣传统,树立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勤勉敬业的职业风尚,改进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通过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耐心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尊重和认同,赢得社会对我们的支持。

解放军第251医院护理工作依托医院信息化建设,大大提升了科学化护理管理水平与管理层次。综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对全院人、财、物、信息实施数字化管理。建立了以网络数据为导向的快速高效的决策程序。以人为本进行科学化管理,合理运用数据统计进行公开总结与讲评。在临床护理信息监控上,可随时掌握科室工作动态,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临床第一线,按计算机提供的信息到重点科室检查指导工作;在物资管理上,建立了物流程序,实行了网上出入库管理;在经济管理上,应用网络技术完成了护理成本核算,使护理病区真正做到了独立运行;护理管理严谨周密、合理统筹、环环监控、持续改进,检查结果更具科学性、规范化和指导意义。同时能够了解护理人员的流动与设置,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了更合理配置。多个护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简化了护士的工作程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降低了失误率和差错的发生率,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走到病人的身边做身心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大大地提高了病人的满意率。

三、我国护理管理的发展重点

护理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应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实现护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

(一)突出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内涵建设

努力创造新型的管理激励机制,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管理现代化,正确处理质量、效率、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模式,强化制度建设,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护理服务质量是护理管理中永恒的主题,护理现代化的内涵应当深刻地体现在护理服务质量之中。继续加强护理制度的基础建设,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基础性工作。从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出发,依法施护,从严治护,严格贯彻落实《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等基本制度,规范护理行为,确保护理质量与医疗质量同步提高,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经常性工作。现在,有一批医院已经率先完成ISO 9000国际质量认证工作。开展ISO 9000国际质量认证工作的做法,也已经成为我国医院全面推进质量建设的新经验。通过建立和实施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以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制度、优化流程、规范秩序为目标,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用ISO 9000的标准,建立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同样也是促使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标准化、正规化、合理化,全面推进护理质量建设的重要途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医院质量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护理工作的技术操作、工作流程、管理程序等方面相对于医疗工作更易于规范。因此,护理工作在医院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可以相对独立或是率先开展ISO 9000质量管理认证的咨询工作。通过护理工作的质量认证,使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纳入与国际接轨的规范,进一步探索开展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的经验和做法,以护理质量管理认证作为奠定护理现代化质量管理的基石。

(二)依托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护理的数字化管理

以信息化带动护理管理技术发展,是实现护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医院普遍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医院信息系统(HIS),医院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医院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行,为依法建院、质量建院和实施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把计算机技术与科学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综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与全面实现人、财、物、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相结合,这是实现护理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在护理管理运行机制上,依托网络功能,减少管理层次,建立以网络数据为导向的快速高效的决策程序;在护理人员管理上,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合理运用数据统计进行公开总结讲评、奖勤罚懒;在物资管理上,建立物流中心,实行网上出入库供应管理;在经济管理上,应用网络技术加强医疗护理成本核算工作,提高医院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护理质量管理上,实行网络数字化质量评估体系,开展病人评价护士服务质量等。这些过去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精力而又不可能解决的管理难题,现在都可以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加以妥善处理。当然,并不是计算机网络建立了,一切问题就都能够迎刃而解了。要使医院护理管理中深层次的诸多难题得到比较完善的解决,既有待于医院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待于医院现代化整体建设的推进。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合理分配机制

医院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要按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原则,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我国医院目前实行的工资和奖金分配制度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核算步入了单纯追求收入的误区,已和我国医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不相适应。

在现代医院高度集约化的劳务活动中,按照每个工作人员在不同类型的岗位实际付出的劳务服务(工作量)而不是以收入为标准进行评价和衡量,才能公正、客观地反映每个人员的工作绩效,才能体现不同岗位的知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管理要素等分配因素,才能促进医院各项业务活动的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医院和科室的整体效益。科学合理地评价和测量医院、科室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量(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有效的工资及奖金分配管理办法,形成大力提倡奖勤罚懒、创优争先的分配激励机制,是当前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和经济管理中有待深入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这同样是护理管理中深层次的管理难点。护理工作中不同的技术岗位、技术操作、班次等都客观存在着不同含量的知识、技术、风险、管理等价值要素,科学的测量评价这些价值含量,创建新的分配激励机制,真正造就“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将是实现护理管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