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犯中和中阳不足均有寒象,但治疗截然不同。寒邪犯中需用辛温散寒,如吴茱萸、高良姜等;中阳不足就需温补中阳,如理中汤或小建中汤。
我有一个熟人是厨师,43岁,平时喜欢喝酒,饮食毫无节制,并伴有胃痛的毛病。他曾去医院做过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吃过一些西药,没能控制病情,胃痛仍反复发作。后来听人说胃痛总治不好,容易变成慢性胃炎,就更不好治了。于是急匆匆地跑到门诊,叫我为他诊治。
“除了胃痛,还有什么不舒服?”我问。
“肚子胀,气不往下走,挺难受的。”
“有没有反酸?有没有打饱嗝?”
“有,都有,饱嗝打起来一个接着一个。”
我看他身体壮实,只是面色略显黄白,舌苔淡黄厚腻,舌胀边尖红,脉弦滑。
我吩咐徒弟小庞做以下记录。
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
中医辨证:寒犯中焦,食滞中州,肝气犯胃。
治法:消食导滞,散寒止痛,疏肝理气。
处方:吴茱萸汤、保和丸、旋覆代赭汤加减。
醋柴胡10g 广郁金10g 枳壳10g 青陈皮各10g
法半夏10g 黄芩10g 川黄连6g 吴茱萸5g
焦四仙30g 延胡索10g 姜黄6g 煅瓦楞子20g
海螵蛸10g 旋覆花10g 赭石20g
水煎服,7剂。嘱咐忌生冷油腻烟酒,1周后复诊。
但1周后并未见他来复诊。我以为他改变主意,已经用西药了呢。大约两个月后,他忽然到门诊来找我复诊。并且对我说:
“你的药真灵,吃完上次7剂药后,一切症状都消失了,像没事一样,我以为好了,故而没有再来找你。可是三天前我喝啤酒多了一点儿,这两天又犯病了。胃痛肚子胀满,只好再来找你想办法。”
我看病人舌苔厚腻如前,脉仍为弦滑,遂守原方,只增加一味槟榔,令其继续服用,并再三叮嘱:“你一定不要自行停药。因为这是慢性病,症状消失了,病并没有好。我为你暂定疗程为3个月,这3个月内要坚持用药。再有饮食要节制,忌食生冷烟酒油腻。”
病人不好意思地说:“这回我一定记住了,不再自作主张了。”
等病人离开后,徒弟小商问:“周老师,这一病人在我看来一派实热之象,好像是饮食过度引起,似乎是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的证候。你为何用吴茱萸这种辛温的药物?”
我解释说,“要充分注意到临床现象的复杂性。这个病人确实有许多实热证候,也确实与饮食不节有关。但他的主证是胃脘痛和反酸。疼痛没有拒按而是喜按,说明是寒的性质;反酸也是一种‘木强土弱’的现象。这一切说明在一派实热现象之中存在寒象。这是一种寒热错杂的征象。证属热中有寒,当然用药也需寒温并施。”
“那么舌苔厚腻能否用湿热来解释?能否用王氏连朴饮加减来治疗?”小庞问。
“你这样说又离开了病人的主证。他的主证是胃脘痛,单纯脾湿可以引起胀满,不会引起疼痛。因此此类疼痛除了寒,没有更好的解释方法。”
“既然是寒,是否也可应用理中汤和小建中汤吗?”小商又问。
我很欢迎学生或徒弟提出各种问题,这表明他们在认真思考。针对他的提问,我进一步解释:“寒有寒邪犯中和中阳不足的不同。寒邪犯中需用辛温散寒,如吴茱萸、高良姜等;中阳不足就需要温补中阳,如理中汤或小建中汤。此病例脉证俱实,不是脾阳虚,不是理中、建中等方的适应证。”
“周老师,你的解释解决了我长时间存在的问题。”
后来此病人吸取了以上教训,坚持用药3个月,基本治愈,已经过去两年,未再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