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脐腹痛,时发时止,不管是否检查出虫卵,均可归为中医虫证,治疗主要是消食杀虫,安蛔止痛。
在门诊的诊疗间隙,我常常为学生们进行一些联系临床实际的讲解。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小儿腹痛。我对学生说:“腹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在儿科尤为常见。但腹痛一证,病因病机甚为复杂,轻重悬殊。它可以是偶然夜间受寒所致,喝些姜汤,拿个热水袋热敷一下,就能缓解。它也可能是急腹症,需要紧急外科干预。所以我们在临床时如遇到腹痛病例,必须认真对待,不能马虎……”
我正说着,一个五六岁男孩,由他母亲领着,进了诊室,坐到我的诊台旁。他母亲说:“大夫,我这孩子经常肚子痛,曾经到医院去看过好几回,医生说是肠痉挛。用点儿药就好一些,过后还是痛。”
我看患儿面色黄暗,较消瘦,但双目有神,精神较好,下眼睑略带青色,颜面隐隐可见数个白斑,界限不明显,舌苔白腻,舌质淡红,脉弦细。腹平软,无压痛。
“以前有没有大便带虫的现象?”我问。
“没有发现,他自己上厕所,拉完就跑,就是有也发现不了。”其母回答。
“你的孩子肚子里有虫,中医称为虫积腹痛。”
“过去在幼儿园服过祛虫药,但没有打下虫来。”
“没有打下虫,或者大便没有查到虫卵,都不能除外虫证。”
我吩咐徒弟小郭做以下记录。
中医辨证:素有虫积,虫扰肠胃。
治法:杀虫消积,安蛔止痛。
处方:仿乌梅丸加减。
藿香10g 枳壳6g 木香6g 白芍10g
川椒3g 小茴香6g 丁香3g 延胡索6g
黄芩6g 川黄连3g 乌梅6g 焦槟榔10g
苦楝皮10g
“周老师,请你给我说一说中医虫积与西医肠寄生虫症的关系。”小郭要求。
“在多数的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比如以往有排虫史,或者大便查到虫卵。这样西医诊断肠寄生虫症,同时也是中医的虫积。如果我们找不到诊断为肠寄生虫的根据,我们仍然可以根据临床征象,辨证为虫积。”
“虫积腹痛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绕脐腹痛,时发时止,腹痛一过,跑跳犹如正常小儿,年龄多为幼儿或学龄儿童,常较消瘦,脸上可有虫斑,同时有其他积滞的症状。”
“在你的处方中,寒热并用,而对方药的配伍,我还理解不好,请你给说说。”
“《伤寒论》中的乌梅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治疗虫证的处方,原方是治疗厥阴病吐蛔,当然经过我们加减变化也可用来安蛔止痛。乌梅丸配伍特点是酸、苦、辛同用,《伤寒论》注家柯韵伯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该方的主要配伍特点。方中用乌梅之酸、川椒之辛、芩连之苦,主要起到安蛔作用。这种配伍也适合治疗虫积腹痛。现保留原方乌梅、川椒和芩连。我们又增加了小茴香和丁香,增强了辛温成分。确实这是寒热并用,如此配伍又有双重意义,即疾病本身是寒热错杂,以辛温散寒,苦寒清热,同时也是安蛔的需要。又用苦楝皮、槟榔杀虫,槟榔导滞;用藿香芳香化湿醒脾,枳壳、木香、延胡索、白芍理气活血缓急止痛。”
经过1周治疗,患儿腹痛已止。又经5周的调治,不仅腹痛未见复发,而且面色食欲等都有明显好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