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患者女,39岁。1年前于外院体检B超发现右肝后叶占位,未治,近来B超复查见右肝占位进行性增大,行CT检查提示肝癌不能排除外,遂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黄疸、体质量减轻,入院查体、血生化检查、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超声检查:右肝后叶可见9.1cm×8.8cm× 7.2cm高回声团块,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似“洋葱皮”样,周边未见明显声晕(图2-21左),内部可见星点状及短棒状血流信号,测及低速低阻动脉血流频谱,Vmax 21.3cm/s,RI0.34(图2-21右),胆囊、胰腺、脾脏未见异常,超声提示:右肝后叶高回声团块,错构瘤可能。平扫CT检查:右肝第6、7段可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团块影,大小为8.1cm×9.1cm×7.1 cm,边界尚光整,CT值38Hu,中央密度更低(图2-22),增强CT扫描:动脉期及门脉期病灶内呈明显不均质斑片状强化(图2-23),CT值约80Hu,术中见肝脏大小无特殊,表面光滑,于右肝第7段扪及直径约9cm肿块,质地软,边界清,与右肝静脉明显粘连,与下腔静脉靠近,无腹水。病理诊断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图2-21 肝占位病变声像及频谱图
图2-22 平扫CT扫描图 注:右肝第6、7段有大小8.1cm× 9.1cm×7.1cm类圆形低密度团块影
图2-23 增强CT扫描图 注:动脉期及门脉期病灶内明显不均质斑片状强化
专家点评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起源于肝脏间叶组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本病为胚胎发育畸形及继发退行性变,也有人认为可能与笫19号染色体异位有关。本病又称肝脏错构瘤。根据病理组织成分的不同,将本病分为四型,即脂肪型、平滑肌型、血管型及混合型。以后者居多,本例属混合型。
【临床及超声显示】 患者女,39岁。1年前B超发现右肝后叶占位病变,未治。近来B超发现右肝占位呈进行性增大,CT检查提示:肝癌待除外。超声检查:右肝后叶见一巨大高回声团,边界尚清,回声似“洋葱皮”样(图2-21左)。CDFI:肿瘤内部呈星点状及短棒状血流(图2-21右)。CT:平扫右肝第6、7段见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38Hu(图2-22)。增强CT扫描:病灶内呈明显不均质斑片状强化(图2-23)。CT提示:右肝巨大占位,富血供肿瘤。
【手术及病理结果】 术中见肝脏大小无特殊,在右肝后叶扪及一约9cm的肿物。病理结果: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诊断及鉴别诊断】 患者病程长,症状轻,超声发现如此巨大的良性肿瘤,实属罕见,但也应该排除分化较好的肝细胞癌,必须经手术及病理才能最后诊断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鉴别诊断有:①肝癌(巨块型)。但多为低回声,周边有晕环,血流丰富,增长迅速,伴有临床症状,血肿瘤标记物阳性。②肝血管瘤。其中毛细血管瘤,可显示强回声团,但一般小于3cm。海绵状血管瘤,较大时,低回声,呈蜂窝状,易于分辨。③肝腺瘤。青年女性,长期服用避孕药可引起,但均较小,边界光滑,低回声,可以区分。
(病例见《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年第7期第55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